[摘要] 爬坡過坎更應該有戰略規劃,不為一時得失而斤斤計較,而為長遠民生來謀篇布局,多做“栽樹”之事,讓后人、后任可以“乘涼”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結構調整及發展方式轉變難免會陣痛。
爬坡過坎更應該有戰略規劃,不為一時得失而斤斤計較,而為長遠民生來謀篇布局,多做“栽樹”之事,讓后人、后任可以“乘涼”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結構調整及發展方式轉變難免會陣痛。作為老工業基地,洛陽面臨著爬坡過坎的考驗。轉型升級、煥發活力,不能畢其功于一役,更不能寄希望于立竿見影、一勞永逸,我們更應該有戰略規劃,不為一時得失斤斤計較,而為長遠民生來謀篇布局,多做“栽樹”之事,讓后人、后任可以“乘涼”。
洛陽的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總量指標均居全省第二位,在企業產業、能源資源、人才技術、區位交通、市場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都擁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和短板,與其他區域副中心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我們提出加快建設“名副其實”的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就是要直面挑戰、補齊短板,保障洛陽區域經濟健康發展、洛陽百姓幸福指數不斷提高,推動洛陽實現更大、更長遠的進步,更好地為全省乃至中部地區的發展服務。
“樹”由我們栽,“涼”請后人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化歷史文化記憶、構建科學水管理體系、加快產學研用融合,是當前我們必須栽好的“樹”。
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洛陽經濟發展的重頭戲。我們要選準點、走對路,按照“競爭力最強、關聯度最高、成長性最好”的原則,進一步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洛陽成為“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極”打下堅實的基礎。
洛陽素有九朝古都之稱,人文歷史資源極其豐富。我們提出建設中原經濟區文化示范區,就是要充分發揮這一獨特優勢,不斷提升洛陽的文化軟實力。要堅持把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傳承和創新、挖掘與展示結合起來,不斷深化文化與旅游、文化與文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真正把“地下的”變成“地上的”,把“古人的”變成“今人的”。
作為水利部確定的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洛陽要加倍珍惜和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循序漸進地構建科學規范的水管理體系,讓水生態成為城市建設的點睛之筆和寶貴財富,將洛陽建成水清、岸綠、城美、人和的中原經濟區最佳宜居地。
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將重塑國家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使產業和經濟競爭的賽場發生轉換。洛陽如果抓不住這次機會,就會在科技創新賽場上落伍。我們要敢于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和技術瓶頸,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努力打造中原經濟區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陳雪楓近日談區域發展
(本報記者龔金星朱佩嫻整理)
最近省委強調,“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完成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宣傳闡釋省委重大決策部署,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領億萬河南人民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事業。為此,從即日起,本網開設“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專欄,陸續刊發專家學者的系列理論文章,以饗讀者。【詳情】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這為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了更多機遇。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