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
《中國互聯網站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5)》顯示,2014年全年新開通的中國網站數量約95.2萬個,平均每月新開通網站7.9萬余個。
數據可以看出,網絡已“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背后是億萬網民在“互聯網+”的時代里創造的一個龐大的自由輿論市場。在這個市場里,他們足不出戶便可曉盡天下事,動動手指即可評論小到家長里短大到國計民生的是是非非,甚至以輿論影響政府決策。
毋庸置疑,網絡的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沖擊,給普通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帶來了改變,同時也對公權力的運用產生了重大影響。網絡監督正在逐步代替傳統媒體的監督,以其監督主體的廣泛性和監督方式的便捷性,在針對行政職權的監督方面、在增強公眾參政意識、加強廉政建設、完善民主監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監督是一把“雙刃劍”,作為新興事物,網絡監督給政府帶來了諸多挑戰和一些負面影響。如,“審核”機制的欠缺,使網絡成為虛假信息的“重災區”,虛假信息的傳播導致的虛假監督扭曲,還可能引發社會恐慌;網絡監督主體往往帶著個人感情看待問題,僅僅代表少數人的利益訴求,會導致輿論價值發生偏離;同時,網絡輿論對審判活動的監督,也可能導致信息失實、惡意炒作和誤導他人,從而影響司法審判的公正性,干擾司法獨立。
為此,對網絡監督我們應該有全面正確的認識,找出相應的對策來完善,不斷地進行規范和正確引導,使廣大網民在風清氣朗的網絡世界里有序參與、理性表達,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助推依法行政、實現依法治國的有效手段。
第一,要實現網絡監督與政府的有效互動。當今社會,政府職能從傳統的管理型、命令型轉變為服務型、引導型,面對網絡的輿論監督也應轉變理念,由消極防御變為積極應對。加強和網民的交流,政府要正確對待來自底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主動進行信息公開,建立快速應急機制和對網絡民意的監測、反饋和吸納機制,一方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加強自身建設,減少違法亂紀現象的發生。
第二,要實現網絡監督與體制內監督的及時對接。網絡監督不是濟世良藥,只是提供了一個發現問題的窗口,不具備任何法律強制性和行政強制性。網絡監督能否有效發揮作用,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體制內監督的及時對接。因而體制內監督應把網絡作為實現民主監督的一種有效載體,建立輿情搜集和反應機制,一旦出現輿情,相關部門及時介入、追蹤調查,必要時進行情況說明,從而最大限度發揮網絡監督的作用。
第三,要提高網絡媒體行業的自律和監管。完善對商業網站的外部監督和考核機制,加強網絡媒體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素養、法制素養、專業素養、文化素養,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自覺抵制不利于社會穩定及虛假有害信息的傳播,形成規范有序的網絡監督體系,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最后,要提升網民的綜合素質。一方面,推動網民合法、合理的監督意識的培養,讓網民主動對公權力機構進行監督,對公權力行使中的問題敢于提出不同意見乃至批評意見。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網絡素養教育,提高網民選擇信息和辨別信息的能力,理性看待問題,負責任地進行信息的監督與再傳播,防止不辨是非、人云亦云。
(本文作者:中共洛陽市委辦公室 高 倩)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