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駐馬店訊(記者 楊曉)看著汝南高樓拔地而起、梁祝大道寬闊亮麗、廣場公園人流如潮,讓人不免有些陶醉,放眼望去,整潔有序的汝南縣城就像一幅五彩的畫卷,活力迸發,令人神往。的確,在近幾年的建設中,汝南這個“天下之中”的縣城給人帶來了“生態最優、環境最美、設施最全、人居最佳”的新感覺。
今年初以來,在省市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主管部門的關心下,汝南縣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加快發展步伐、擴充經濟總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打造區域最美、人居最佳的新汝。汝南縣按照規劃引領發展、項目帶動建設、管理提升品位、文化彰顯底蘊、旅游凸顯特色的思路,成為天中大地一顆璀璨的明珠。
建設引領
大手筆規劃打造市副中心城區。汝南下轄14個鄉鎮、4個街道、281個村(居)委,總人口85萬人的汝南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她是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的“千年古縣”、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梁祝之鄉”、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
汝南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自秦漢以來,一直是豫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商賈云集之所。汝南地處中原腹地,北依汝水,南及江淮,西臨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東接大廣高速,新陽高速公路橫貫全境,G328和G230國道交會于縣城,省道覆蓋各鄉鎮,縣鄉公路縱橫交織。
正是因為她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韻和四通八達的便利交通條件,汝南縣被越來越多的人掛在口上,記在心里。為了迎接八方來客,汝南縣在城鎮化建設中做了大量工作。
沒有良好的配套設施和優質服務,就沒法彰顯汝南的文化底蘊和旅游優勢,汝南的決策者在苦苦思索。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汝南召開多層次的座談會,為汝南大建設大發展謀劃大格局。縣委、縣政府決定,要按照超前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多措并舉,通過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按照“老城區抓管理、促規范,新城區抓規劃、樹形象”的思路,以創建國家級衛生縣城和省級文明縣城為載體,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
近年來,汝南先后投資3.5億元進行各鎮區道路硬化、人行道鋪設、排水管網鋪設、鎮區亮化綠化。在老君廟、金鋪、三橋、梁祝等鄉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各鄉鎮通訊、網絡、電力、道路等配套設施得到全面改善。
按照突出規劃的引領作用,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城市風格色彩等多種因素來制定規劃,高標準推進城市建設。通過多方籌資,汝南幾年來累計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近28億元,先后實施了多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承載進一步增強,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拉動了縣域經濟的較快增長。截至2015年底,汝南縣城鎮人口達29.6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4.48%。縣城建城區面積突破21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23萬人,鄉鎮建成區面積18.3平方公里,人口6.65萬人,各項配套建設完善,城鎮功能不斷健全。
目前,汝南縣已經完成了《汝南縣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的市級評審,并獲得了市規劃委員會的評議通過。今后,汝南縣將按照“突出重點、軸線擴展、有序集聚、梯度推進”的原則,著力提升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加強中心城區與駐馬店中心城區對接,實施中心城區向西推進,突出“文”、“古”、“水”三大特色,彰顯文化古城風貌和水城風光,統籌湖濱新城區、汝寧老城區、產業集聚區、特色商貿區、天中文化旅游區“五個板塊”協調發展,著力打造駐馬店都市區副中心城市。
高端超前的規劃,勾畫了一幅符合汝南縣城發展實際的宏偉藍圖,縣城建設避免了盲目性、無序性,城市品位迅速提升,配套設施得到完善,為把突出文化、彰顯山水、注重休閑、服務旅游的新汝南推出河南、推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礎。
提升形象
創新發展打造富美汝南。“為了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汝南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趨勢性變化,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全面建設‘富強、文明、活力、平安、美麗’汝南為引領,努力實現推動縣城出形象、推動產業成規模、推動鄉村成特色、推動社會更和諧‘四個推動’。”采訪中,汝南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汝南縣堅持規劃引領、突出特色,使城市規劃更加科學,城鎮體系更加完善,縣城“五區”(產業集聚區、文化旅游區、湖濱新城區、汝寧老城區、特色商貿區)競相發展,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打造“宜游、宜業、宜居、宜商”的市中心城區東部城市組團,建設美麗新家園。
同時,汝南縣以產業集聚區為依托,加快新能源電動車裝備制造業和新型建材業的提質升級、延鏈補鏈,形成產業集聚規模優勢。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和健康產業。整合全域旅游資源,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汝南立足各鄉鎮實際情況,按照宜工則工、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一鄉一業的發展原則,實施“一鄉一產、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培育工程,搞活鄉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集中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只有做大做強工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在創新發展中實現富強汝南的建設。”汝南縣相關負責同志介紹,在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方面,汝南牢固樹立工業強縣的理念,以產業集聚發展為龍頭,以健全產業鏈條、擴充產業規模,增強產業競爭力為核心,打造出一個主導產業突出、集群規模合理的現代工業體系。
近年來,汝南縣努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以龍頭企業帶動壯大電動車產業,以“綠色健康環保”標準提升新型建材產業,努力打造百億級產業集群。圍繞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源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建設光伏發電“領跑者”基地,推進分布式發電、“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型光伏電站建設和靜脈產業園建設,形成新能源產業基地。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為加快發展旅游產業,汝南依托“湖、寺、山、情、城”五大資源,優化旅游產業布局,南海禪寺風景區面積擴大至3.5平方公里,天中山文化旅游區面積至4平方公里,利用好宿鴨湖的生態景觀資源和梁祝故里的大地景觀種植資源,形成具有汝南特色的旅游產品。
協調發展
大思路創建提升汝南品位。“區域、城鄉、三次產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都是提高汝南品位的關鍵所在。”縣委主要領導介紹,今年初以來,汝南堅持全力提升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真正實現了提升汝南品位的建設目的。
目前,汝南正積極完善中心城區道路網絡構架,加強城區地下管網建設,實施雨污分流,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強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水系建設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增強城市的開放、文化、生態、旅游、商務、宜居、宜業等綜合服務功能。著力打造“養生福地·生態水城”湖濱新區。加強汝寧老城區的改造提升,抓好舊城、城中村、棚戶區改造,恢復古城風貌,提升老城區形象,優化居住環境。加快產業集聚區、特色商業區建設,促進產城融合。加強城市管理機制創新,實現城市管理向規范化、精細化、高效化轉變,提升城市品位。力爭到2020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30萬人。
為順應市場變化抓住機遇,汝南縣調整產業結構,促進三次產業互動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與工業融合發展,加快農產品和食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加快光伏農業的發展,引導企業跳出傳統農業單一的發展思維局限,實施跨產業融合。通過加快服務業與工業、農業融合發展,同時依托電商物流的發展,較好地解決農民群眾物流配送線上“最初一公里”和線下“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為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汝南縣通過開展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宣傳教育活動,樹立一批先進典型和道德模范,引導社會崇德向善。
與此同時,汝南縣以市民文化廣場建設為重點,完善中心城區公共文化配套建設。以流動文化設施和數字文化陣地建設為補充,加快建設以鄉鎮為中心、行政村為節點的城鄉一體、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筑縣城“十五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公里文化圈”。
圍繞旅游休閑縣城的建設目標,汝南邀請高端規劃單位,科學編制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的《天中山文化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汝南縣南海禪寺旅游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天中山文化旅游區、汝河水系、南海禪寺旅游區整體概念性規劃》,進一步完善《天中山文化園提升規劃》等。目前,特別為天中山文化園編制的提升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正在根據評審會上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和提升。
汝南縣城碧水纏繞,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力資源優勢。在縣城規劃建設過程中,著力凸顯縣城水韻文化,在穿城而過的河流上作文章,拓寬河道,沿河植柳,河上建橋,打造出“一河清水映碧柳”的秀美風姿。同時,還將中華儒家文化、孝悌愛情、誠信守約的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滲透到城市建設中。經過傾力打造,汝南縣城品位得到大幅提升,如今的汝南縣城,更像風景如畫、美麗迷人的世外桃源。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今天,走在汝南縣城,一派嶄新的氣象總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一座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園林城市正款款走來。或許一串串真實的數字給人的感覺是單調,而汝南縣城那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卻見證了汝南人與時俱進、奮力趕超的光輝歲月,書寫了汝南人艱辛拼搏、百折不撓的頑強斗志。
風正時濟,自當破浪揚帆;任重道遠,還需策馬揚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汝南縣委、縣政府將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努力“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我們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汝南一定會是縣城出形象、產業成規模、鄉村出特色的美好風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汝南人民為之不懈努力、團結奮斗的共同夢想。
(駐馬店新聞熱線:0396—3599908)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駐馬店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