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訊(首席記者 崔紅)北京市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擁有自己產權房子的比例近82%,有7.7%的中老年人擁有兩套房產。日前發布的《2016北京養老產業藍皮書》認為,北京老人的退休金雖然不是很高,但房產確實可以成為養老潛在的經濟支持。
“藍皮書”說,這些房子有近一半建于2000年前后,住房面積在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家電齊全。“從住房情況和家居設備看,北京老年人的整體狀況是不錯的。”擁有自己的房子不僅可以實現居家養老,也可以通過租賃和出售的方式為老人提供潛在的經濟支持。
“藍皮書”表示,絕大多數老人依靠養老金過日子,月均3000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單身老人中,有23%的人退休金不足3000元。近年來養老金的收入水平雖有所提高,但是遠低于社會平均工資和物價的上漲幅度,很難單獨成為實際消費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養老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人力成本上漲快。因此,老年人購買力整體偏低與企業成本迅速上升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老年人最想要上門看病等服務
■調查
調查顯示,上門看病、醫療護理、進托老所、管道疏通、室內保潔是老年人“最想要”的服務,但也是老人“買不到”或者“舍不得買”的服務。
■解讀
這種需求率和使用率之間的較大差距,既反映出老年人購買力不足,意愿需求無法轉化為有效需求;也說明這類服務水平發展較低,尚不能提供老年人所需服務,尤其是醫療護理。
當前,大部分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只能進行諸如測量血壓等極簡單的操作,幾乎不能提供任何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
八成老人不需要居家養老服務
■調查
“藍皮書”揭示,現實狀況是,北京老年人中大部分是依靠自己和家庭進行養老生活,8成左右的老人并不需要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的實際利用率也多維持在1成左右。
■解讀
這一結果顯示,居家養老服務需要“精準”發力和有效宣傳。比如,最需要供餐服務的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空巢老人,而是身體失能的老人;而只有11%的老人知道社區可以提供陪同看病。
10月11日,王女士去金水區不動產登記中心辦理不動產登記手續時,工作人員告訴她,上述房產已經在一天前(10月10日)被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查封,查封登記表中“權利人”一欄仍是原房主劉女士的名字。” 王女士拿出的鄭州市房產檔案館出具的“鄭州市個人房屋權屬查詢證明”顯示,早在9月23日,上述爭議房產權屬就已轉移到自己名下。
中國房地產市場化以來的事實告訴我們,過去10多年,給百姓帶來最大財富效應的不是實業,而是房地產,在中國創造了財富神話的,不是實業而是房地產;過去10年,中國最大的財富浪潮是房地產而不是實業。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在官方微博上通報了“天價鴿籠房”的最新調查結果。深圳市規劃國土委已經對涉嫌違法違規行為責令立即整改,并依法做出相應處理。
8月13日,由大象融媒攜手浩創優谷主辦的“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開課”在鄭州如期舉行,我們請到了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葉檀女士。
房產稅緣何“難產”?如樓部長所言,信息征集能力弱、利益阻礙是兩大阻力。房產信息聯網不見下文,難度更大的不動產統一登記會蹈覆轍嗎?
雖然下半年關于樓市調控的風聲不斷加大,但屢經調控的北京樓市似乎沒多少人擔心房價會因此大幅下跌,相反,不少改善型的購房人擔憂的卻是信貸收緊可能導致購房成本進一步加大,因而都在積極尋求機會入市置業。
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會問,房價還會繼續漲嗎?這樣漲下去,房地產市場會不會崩盤?想買房的人最想知道該何時入手,投資客想知道選擇何時離場才能賺得最多……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能準確回答這些問題。
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會問,房價還會繼續漲嗎?這樣漲下去,房地產市場會不會崩盤?想買房的人最想知道該何時入手,投資客想知道選擇何時離場才能賺得最多……每個人都希望有人能準確回答這些問題。
近一個多月,一線城市的市民發現,春節后滿大街尋不見的房產中介,如今又在街頭巷尾頻繁且大量出現,向路人不斷介紹房源情況,態度焦急而誠懇。受房產新政的影響,4月房產中介跳槽量創下今年以來新高。
AA級的開發企業享受的“福利待遇”,則沒有了第一項和第五項福利待遇,另外,保證金也提升到了總額的3%,農民工工資保證金也提高到了50%。
4月1日-15日,一二三線20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增幅分別為-4%、9%和-3%。從增幅排序看,二線最熱,一線和三線則略有下滑。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汪康舉例,過去營業稅是5%時,如果房價是100萬元的話,繳納5萬元的營業稅。河南省地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營改增之后,涉及的相關稅收問題及辦稅的流程,辦稅的場所都保持不變。
可老劉卻不敢與小柳簽訂贈與協議,怕一旦房子到手小柳變心,不再像以前那樣關愛照顧自己。《合同法》在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一百九十四條中作出了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贈與可以附義務。
這年頭,房產銷售算是很賺錢的行當。而34歲的張靜(化名),去年卻從熱得燙手的房地產業轉行到了殯葬業。她從一個管著三十四人、年薪50萬的銷售主管,變身為南京雨花功德園一名葬禮策劃師。
中華遺囑庫在北京、廣東、天津設有分庫,其廣東分庫去年11月18日成立,4個多月來已有1000多名老人立了遺囑,還有3500多人在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