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唐河縣16萬畝永久性高標準糧田示范方,集中大型機械正在搶收小麥。豐興漢攝
記者高長嶺
5月26日,金黃的小麥鋪滿大地,唐河縣203萬畝小麥陸續成熟,大型收割機轟轟隆隆地開始在麥田里忙著收割,桐寨鋪鎮利釗家庭農場主人薛紀端來到麥田里查看小麥長勢。
“我看還得再等兩天才能收割,前幾天下了場雨,麥籽還不太干。等麥籽干透了,直接收割入庫,不用麻煩晾曬了。”薛紀端說。
薛紀端的麥地位于桐寨鋪鎮趙冢村,他3年前來此流轉了700畝地,到去年規模擴大到了1200畝。“我全部種的是小麥,咱這附近的麥地不是一般麥地,是縣里的百畝攻關區、千畝示范區、萬畝輻射區。”薛紀端說。
薛紀端是外地人,他為何到唐河縣流轉土地種糧食?
“3年前,唐河縣的親戚介紹我到這里,一看就喜歡上這兒了。你看,這田間主路五米寬,啥車都能開到地里;路邊還有綠化樹,樹下邊就是硬化好的水渠,鴨河水庫的水能流過來澆灌麥地;即便渠里沒有水,地頭也有機井,這是雙保險,50畝一眼井,天旱咱也不用怕。”薛紀端說起這地的好處滔滔不絕。
和他一樣感受到高標準糧田建設好處的種糧大戶還有不少,桐河鄉祥宏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焦強就是其中一位。
“這地沒有整治前,小麥一畝地也就是能打八九百斤,沒有災害天氣的話,一畝地能打1200斤,高產的能達到1400斤。”焦強說,原來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多畝,現在高標準糧田建好后,合作社流轉土地的規模也擴大到6500畝。
他早在2009年就成立起農機專業合作社,現在擁有成員戶56個,有大型拖拉機65臺,收割機18臺,其他農機具300多臺套,成為國家級示范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已經把各種農機修整一番,準備著在即將來臨的小麥收獲季節大干一場。
趁麥子還沒有收,焦強正忙碌著建設有機肥廠,在他指揮下,一輛大貨車將滿滿的一車鵝卵石傾倒工地上。“我們準備把附近養殖場的動物糞便、農村廢棄秸稈回收過來,加工成有機肥,為將來發展生態農業盡一份力。”焦強說,不但變廢為寶,也解決村里污染問題。
“2015年,土地整治項目在咱們村新打機井73眼,群眾一摁電閘,水就到地里了。靠天吃飯的老傳統徹底打破了,糧食生產能力提高了,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也多起來了,現在我們村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就有15家,群眾想方設法搞種植、搞養殖,2020年實現小康的勁頭更足了。”桐河鄉官園村黨支部書記申建峰說。
南陽盆地是我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河縣是我省產糧大縣,其中常年種植小麥200萬畝左右,小麥是縣里第一大糧食種植作物,小麥種植面積、總產量多年來居全省首位。
“全縣耕地面積245萬畝,為了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縣里規劃到2020年建成176.1萬畝高標準糧田,其中建成萬畝方64個,千畝方209個,百畝方248個,目前已經建成160萬畝。”唐河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王軍峰說,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帶動的高標準糧田,不僅吸引了種糧大戶紛紛前來落戶,也為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提供了有利條件,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河南“種糧大王”柳學友在自家田間。與此相距百里的信陽息縣,被譽為“河南糧王”的柳學友認為,現在是種糧人最困難的時候。” 從2004年開始,伴隨著國家開始出臺一系列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政策,柳學友的承包規模逐漸發展壯大。
談及去年以來種糧者面臨的嚴峻形勢,王翠芬、黃明貴等人認為,糧食價格不斷下降,種植成本居高不下,長此以往必然會打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6月8日,艷陽當空。上午10時,在淮陽縣豆門鄉倒栽槐八里坡大洼,河南美田園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萬畝小麥豐產田里,一字排開的10部大型聯合收割機呼嘯奔騰,熱鬧非凡。
雖然農業發展的方向是規模化生產,但大規模農場由于資金不到位或是技術管理跟不上部分撂荒的情形也越來越多。“村民之間小規模流轉是很好的,像張保華前兩年搞那么大面積的流轉我認為并不合適,因為管不過來,不利于多打糧食。
為了騙取國家補貼,浙江衢州某鎮干部杜某伙同他人利用職務便利,虛構448個“種糧大戶”,共騙取國家農資綜合補貼214萬余元。
一憂糧價持續低迷,盼種糧收益有提高;二憂承租關系不穩,盼土地流轉更規范;三憂經營風險擴大,盼扶持政策能完善。江西省南昌縣廣福鎮種糧大戶王榮華說,由于糧價下跌,2013年,他家200多畝田只有4萬多元的收益,比2012年少了6萬元左右。
在梁平縣仁賢鎮仁賢村,流轉240畝土地種糧的大戶胡永剛原本很有信心:按照畝均1000斤稻谷產量、每斤1.3元市場價計算,種糧一年毛收入有30多萬元。但現實的經營賬單是:胡永剛每畝補貼實際到手僅80元,一年到頭忙下來,攏共賺不到2.5萬元,平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不如外出打工。
6月7日,在鄭州黃河公路大橋北岸,李奇的1300多畝小麥開始收割。李奇是新鄉市平原新區橋北鄉劉庵村一名農民,2007年當選全國種糧大戶,2008年當選河南種糧標兵,2011年當選全國售糧種糧大戶。
村民姜福良算了一筆賬:去年他家5畝4分地,每畝地收小麥1200斤,每斤1.17元;玉米1300斤,每斤1.02元,一年兩季糧食毛收入約1.47萬元。村黨支部書記、“糧豐恒興”糧食種植專業聯合社社長黃亮存介紹,村里對土地“入托”采取分步示范原則。
“我用中東復合肥是有原因的,我專門做過對比試驗,最后才決定選用它的。”3月20日,舞鋼市八臺鎮種糧大戶李剛和記者談起為何選用“中東”復合肥時,說出了4年前選肥的故事。
河南夏收結束之際,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從南至北走訪一線種糧大戶。” 胡海濤告訴記者,2012年,當地小麥遭遇赤霉病,示范方內單產仍達1000斤,普通地塊只有800斤,相差20%之多。
2013年1月6日,江西南昌安義縣,天寒地凍,一場令人熱血沸騰的農民年終頒獎大會在安義縣鼎湖鎮一農家
他是種糧大戶,承包著800多畝糧田;他是耕作大戶,托管著4600多畝土地。” 對品種特性的準確把握讓焦強種的小麥不僅高產穩產,而且銷路也相當好,鄉親們都笑稱他種著800畝“萬能田”。
其中以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糧食豐收的重要推動力。盡管部分農戶依靠農業保險降低了種植風險,但仍有不少種糧大戶表示,由于農業保險保額低,化解風險作用較為有限。
11月15日,孟州市南莊鎮上口村種糧大戶鄧東平領到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后樂得合不攏嘴。近日,該鎮對全鎮流轉100畝以。上土地的40多位種糧大戶頒發了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