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親生父母拋棄的“瓷娃娃”
她自出生起就患有人稱“瓷娃娃”的軟骨病,被親生父母遺棄。養父母收留了她,并堅持把她養大成人。為了她,養父與爺爺奶奶決裂,兩個哥哥棄學務工。
如今,“瓷娃娃”已過而立之年,她離家學習技術,用手機寫下日記《老爸的負擔》,她說養父是天下最好的爸爸,下輩子還要做他的女兒。□東方今報記者 袁雅/文 張曉冬/圖
【經歷】被遺棄的“瓷娃娃”有了一個家
6月26日,在鄭州高新區一家免費傳授手工制作串珠工藝品的作坊內,記者見到了31歲殘疾人康國平。她身高不過一米,每走一步路都需要扶著小板凳,慢慢向前挪動,盡管如此,她臉上依然露著燦爛的微笑。
1985年11月29日,天空刮著寒風,社旗縣郝寨鄉衛生院門口,一名環衛工在垃圾箱中的一個盒子內發現了一名哭叫的女嬰,那個嬰兒就是現在的康國平。康國平如今的姑姑正好路過,想到哥哥康振奎只有兩個男孩,便把女嬰抱了回去,送到康振奎家。 第二天,養父康振奎和妻子張玉鳳帶著小康去縣醫院檢查,醫生說小康患有軟骨病(人稱瓷娃娃病),根本治不好。可能前世的緣分,養父當即就說:“這娃娃我養定了,從今后,有我一口湯,就有她一口面……” 自此,她有了一個家,一個名字——康國平,和一個生日——11月29日,她被撿到的那天。
【親情】兩個哥哥輟學打工 她成了家中“寶”
回家后,爺爺奶奶堅決要求養父把小康扔了,為此,養父和爺爺奶奶大吵了一架,爺爺奶奶一氣之下和養父母斷絕了關系。
養父有兩個兒子,大康和二康,她成了最受寵的小康。 小康身子骨太弱,接二連三的有病。養父第一次從醫生那里聽說奶粉這種“洋玩意”,便毫不猶豫地給小康買來奶粉,為她加強營養。很快,家里原本那點積蓄花完了。 為了貼補家庭,確切地說是為了這個撿來的妹妹,大哥考上大專后自動放棄繼續求學的道路,開始出外打工養家;二哥初中畢業后,也放棄學業外出打工。而小康卻一直享受著小公主般的待遇。
【心愿】想多學技術回報家人 寫下《老爸的負擔》
養父母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小康開始琢磨著想出去學點本領。聽說鄭州有一家專門為殘疾人開辦的學習班,她便決定報名。家人原本不同意,可經不住她的堅持。最后,兩個哥哥湊錢給她買了一部手機,養父親自把她送到了鄭州。
“現在我已經學會了插花技術,聽說這個手工作坊專門傳授串珠手藝給殘疾人,就又過來了,想多學幾門技術,然后回老家開一個插花和手工藝品店,用自己的勞動回報養父母一家人。”康國平告訴記者。 《老爸的負擔》是康國平的手機日記,她說,自己沒有上過學,是爸爸和哥哥教她認了不多的字。“已經寫了幾十篇了,我給這些日記起了一個名字,叫《老爸的負擔》。錯別字太多,正在改。” 小康說,等《老爸的負擔》改好了,希望找個地方發出去,讓大家知道養父母對自己的恩情。“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父親,如果有可能,我下輩子還要做他的女兒!” (線索提供 岳永溆 稿酬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