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全省深化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意味著國企要正式開始新一輪改革了。
那么,河南的國企改革為什么現在進入落實階段?為什么改革要圍繞國有工業企業展開?
一、國企改革落地萬事俱備
國有企業改革是這兩年一直熱議的話題,如果非要界定時間的話,那就是在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
相伴的是,“為何改、怎么改、誰來改”之類的觀點層出不窮。但是, 國有企業作為改革的對象,實施改革并沒有隨之遍地開花。 這主要是因為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屬于方向性的,國企改革需要具體的政策推動。
2015年9月13日,離十八屆三中全會差不多兩年時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 有人說,一個具體化的改革意見竟醞釀了兩年時間,其中必然涉及各方意見的綜合與研判,各種利益間的考量與平衡。
的確如此,但不止如此。此間,中央選擇部分單位進行試點,應該占了不少的“醞釀時間”,而對試點單位的進展和效果的綜合分析,將使上述指導意見有更具體的路徑、更客觀、更符合實際進展。雖然花費時間長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具體到河南,2014年8月,河南確定8家省管企業為第一批國企改革試點。2014年11月10日,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出臺。
如今,河南試點企業已運行近兩年,國家層面的具體改革政策也已經出臺;根據去年底國務院等部門對國企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河南也在今年5月出臺了《河南省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由此,國企改革落地,成為萬事俱備、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為什么拿工業企業“開刀”
21日,全省深化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工作會議確認,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是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重點,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是全省的大事,事關河南發展全局。
為什么河南國企改革要先拿工業企業“開刀”?
一是國有工業企業的市場化程度最高,產權多元化相對更容易實施,“放開”也罷“退出”也好,都無損國有企業存在的戰略價值。 去年,中央出臺的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和國企功能界定與分類原則,前所未有地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包括國有工業企業在內的商業類國企改革已經很明確——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獨立自主的商業化運作,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而“公益類”則更為復雜一些,哪些要國有獨資哪些可以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也需要進一步拿出細則。
二是當前我省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工業企業經營面臨困難,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統計信息,今年前3個月,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57.97億元,同比增長2.4%。集體控股和非公有制工業企業都實現利潤和同比增長,但是,國有控股企業出現虧損,虧損額達到15.40億元。 可以相信,造成此現狀的原因除了市場相對不景氣,更是深層次的問題凸顯:企業主體地位還未真正確立、法人治理機制還未全面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還未規范完善、國有資本運行效率低下、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帶來的壓力過大…… 省長陳潤兒說,深化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是解決國有工業企業當前困難,促進國有工業企業煥發活力、重整旗鼓、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三是我省產能過剩領域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企業,它們對應的基本都是工業企業,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象。 因此,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成為推動我省經濟轉型升級、穩增長調結構的必由之路。對企業而言,如不加快改革,將會直接帶來企業人才留不住、市場份額保不住、長遠發展撐不住的嚴重后果。 當然,此時進行國有工業企業改革也有不少有利條件。陳潤兒這樣總結: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支持去產能,為國企改革提供了難得的政策機遇;沿海和省內先行一步推進企業改革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和啟發……(評論員 路治歐)
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3%,增速比7月份加快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9%,增速比7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多數行業利潤增速加快或降幅縮小,利潤率加速上升,單位成本同比下降,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減少,產成品庫存繼續下降,資產負債率繼續降低。
對獲得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的工業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40萬元;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河南省著名商標的工業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30萬元。對獲得市長質量獎的企業(單位)給予100萬元一次性獎勵,獎勵資金主要用于企業質量提升、品牌創建、質量培訓、質量宣傳等方面,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省級質量獎。
6月21日,全省深化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省委副書記鄧凱主持會議,尹晉華、吳天君、夏杰、李文慧、馬懿、劉滿倉、徐濟超、李亞、張維寧、史濟春、張立勇、蔡寧出席會議。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 1~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以下簡稱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75.99億元,同比增長4.3%,改變了2015年利潤下降的局面(2015年利潤下降0.1%),但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以下簡稱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75.99億元,同比增長4.3%,改變了2015年利潤下降的局面(2015年利潤下降0.1%),但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807.1億元,同比增長4.8%,改變了2015年全年利潤下降的局面。
記者從3月23日下午召開的全省工業大會上獲悉,《中國制造2025河南行動綱要》正式發布,到2025年,我省基本建成先進制造業大省,邁入全國制造強省行列。
7月22日,記者從省工信廳獲悉,2014年河南省質量標桿名單公布,全省共有11家企業的典型實踐經驗榜上有名。工信部日前下發通知,確定今年7月在我省開展首批質量標桿深化推廣試點工作,通過質量標桿學習實踐,推動工業企業質量管理創新。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針對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北京市正醞釀提高工業企業排放門檻,清退不達標企業。北京市經濟與信息化委主任靳偉介紹,北京工業企業排放門檻未來將再次提高。
9月30日,來自省財政廳的統計信息顯示,從全省工業企業(包括統計的國有工業企業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看,1~8月份,全省工業企業效益良好,實現營業總收入12801億元,增長5.5%;實現利潤410億元,增長15.1%,利潤增幅高于國有企業利潤增幅3.1個百分點。
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落,企業主營活動利潤增速回落更為明顯1-7月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企穩,較1-6月持平。從單月的情況來看,7月工業企業利潤單月同比增速11.6%,較6月份回升5.3個百分點。但是,企業整體盈利水平仍然較低。7月份,按主營活動利潤計算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4.23%,同比下降0.28個百分點。單位成本仍在攀升,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達87.07元。
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2月6日發布的信息,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14.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4位。據統計,2012年,六大高成長性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3%,高出全省平均增速3.7個百分點,占工業比重達57.9%,同比提升2.7個百分點。
到2016年年底,鄭州市區三環內將不再有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此次企業外遷的對象包括鄭州市區三環內具有國有劃撥或出讓土地的工業企業、利用租賃用地進行生產經營的工業企業。
記者9月14日從省質監局獲悉,經河南省企業質量誠信等級評價領導小組評定,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53家企業為2012年河南省質量誠信(A、AA、AAA)工業企業,其中質量誠信AAA級企業36家,AA級企業38家,A級企業79家。
國家質檢總局日前發布了《工業企業產品質量分類監管試行辦法》,這標志著我國產品質量監管部門將對重要工業企業產品質量啟動實施分類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