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工陳叢琳陪老人看報。
李瑞琴正忙著收銀。
又是一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在大多數人卸下工作壓力享受小長假時,你可曾注意到,在你我身邊,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忙碌的身影依然隨處可見:巡防員、送水工、快遞員、收銀員、小攤販……
他們都是普通人,他們用雙手,把歡樂帶給別人,用勞動,把舒適送給他人。
他們都是勞動者,是你、是我,也是他,默默地努力著,辛勤地工作著,簡單地幸福著。
小商販:我為家人努力
每天早上8點左右,是高愛英最忙碌的時候,小攤兒前后都是等著雞蛋餅出爐的上班族。
軟軟的一團面,在她手里搓、揉、抻、搟,一張餅剛攤上鍋,她又飛快地揪下面團開始做下一張,并見縫插針地打雞蛋、翻面餅、抹豆醬……一個焦黃噴香的雞蛋餅出鍋,甚至花不了兩分鐘。
“這沒啥難,我這雞蛋餅都賣了12年了,不熟練還中啊。”說起自己的手藝,高愛英不以為然,但說起原材料,她很驕傲:“俺這面、油都是從老家帶的,豆醬、辣椒都是自己炸的,真材實料,咋會不好吃。”
“12年啊,想想真快,俺兩口來鄭州都這么多年了。”高愛英感慨地說,“干我們這行,一怕下雨,二怕生病;一年365天,幾乎沒歇過,掙的全是辛苦錢。累歸累,可俺的日子可踏實。不怕你笑話,俺沒別的本事,就靠賣雞蛋餅,俺也在鄭州買了房,安了家。大兒子技校快畢業了,小閨女也該上學了,老娘也從老家接來了,為了這一大家子,再累俺也得干下去。”
護工:用青春守護暮年
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老人離不開護工。可這樣一份“臟累苦”的活兒,能堅持者寥寥無幾,但在愛馨陽光城,卻有一位護工,一干就是13年。
她叫陳叢琳,16歲時走出衛生學校,就一腳踏進養老院,把自己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了那些癱瘓在床、需要關愛的老人。
昨日,在愛馨陽光城,陳叢琳一邊為80歲的郝安華老人梳頭,一邊和老人嘮嗑。老人說,她雖有兒女,但喜過集體生活,2000年就住進了養老院,十多年來,陳叢琳待她如閨女一般。
陳叢琳說:“我喜歡和老年人打交道,學的護理技能在這里更能發揮優勢,也更看好老年護理事業。”
真干起了護工,每天面對那些癱瘓在床的老人,著實讓人難以堅守下來。面對家人的反對,陳叢琳說:“我當時也打過退堂鼓,可看到老人把我當親人,把我當作最溫暖的依靠,我就暗下決心一定不能走。”
對聽力不好的老人附耳唱歌,為臥床老人消除褥瘡,為痰堵老人吸痰……十多年來,陳叢琳的真誠服務,贏得了老人們的心。
巡防員:守衛居民安全
當記者在林山寨辦事處文化宮社區巡防室見到董坤箱時,他正一手持對講機,一手拿著塑膠棍,整裝待發。
看老董走出巡邏室,記者一路跟隨,走著走著,打開了話匣:“北起中原路,往南工人路,再沿伊河路向北拐至文化宮路,我的職責范圍就在這個方格里,工作內容主要三大項:消防、治安、為民服務。”
說話間,走至伊河路上的東北私家菜館,老董走了進去。“把這個挪走,消防通道要保證暢通。”邊說他邊拿起店內擺放的滅火器,查看生產日期。
老董說,經濟發展了,流動人口越來越多,老舊樓院人員構成更加復雜了,可大都沒有物業管理,是巡防的重點難點。
“護校、幫扶、救助,只要是老百姓遇到的困難事兒,咱能幫就幫。”盡管工資不高,但做了8年巡防隊員的他沒想過調換崗位,老董微笑著說:“大伙一有事兒就來找我們,我很有成就感,幫助別人本身就給自己帶來快樂。”
美容醫生:讓患者重拾信心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醫療美容科醫生徐劍一大早來到醫院,查房后,她要給一位燒傷瘢痕患者進行手術。
換好衣物、做好消毒,徐劍進入手術室,手術臺上,麻醉后的病人靜靜地躺著,等待植皮。
手術開始了,無影燈下,徐劍全神貫注,動作精準而細致,取皮縫合,整個手術緊張有序。經過近一個小時的努力,手術終于結束,患者漸漸地恢復知覺,露出笑容。
顧不得休息,徐劍又馬上投入到下一個手術中去。直到下午3點,她才結束手中的工作,緊張地吃了幾口飯,又立刻返回了病房……徐劍說,一個手術經常在1個小時以上,有時需要觀察患者術后情況,晚上還要值班,吃飯、休息經常沒點,時刻都是以患者的安危和需要為先。
“雖說很累,沒有節假日,但我很喜歡這個職業,經過辛勤付出,能為病人解除痛苦,讓他們回到原來的生活,我就很有成就感。”徐劍說:“我覺得當醫生最重要的是把病人當成朋友和親人,始終裝著愛心、責任心和事業心,醫患關系自然就好了。”
保安:平安就是幸福
在紫荊山人民會堂門口,記者詢問某會議室地址,保安汪金海擔心找不到地方,便帶著記者來到會議室門口。
趁這工夫,記者和49歲的汪金海聊了起來。汪金海是吉林遼源人,從兒子在這里上大學開始,他就來到這里陪伴孩子。
汪金海自來鄭州起就當保安,一周前他在61中門口當值,每天他都要查崗、給來訪人員登記。看似枯燥乏味,他卻樂此不疲:“有啥比學生的安全更重要的。”現在成了人民會堂門口保安隊伍的一員,會不會比在校園當值時輕松?汪金海收起了笑臉:“這里經常召開重大會議和活動,安保工作半點都不敢懈怠。”
一周7天,每天早上7點到門口、晚上7點離崗回家,這是汪金海的時間表。雖然規定的是8小時工作制,但他和隊友們總是比規定時間早到一個小時,先圍繞會堂巡邏一遍,下午下班后還要再巡邏一遍。
說起日后的生活和心愿,汪金海笑道:“只要家人和孩子平平安安、開開心心的,比啥都強。”
收銀員:理解讓人溫暖
5月2日下午3點多,世紀聯華錦藝店收銀臺前,收銀員李瑞琴正忙碌著。
今年29歲的李瑞琴老家在許昌長葛,高中畢業后來到鄭州打工, 2009年開始當超市收銀員。她先后在世紀聯華汝河路店、碧波園店工作過。
李瑞琴對收銀這份工作很滿意,平時上半天班,歇半天,閑暇時間做做家務。若遇到節假日,那就不輕松了。
“印象中最忙的一天是錦藝店開業那天,早上8點多開業,我忙到晚上10點才下班,回家倒頭就睡。”李瑞琴說。
工作雖然忙碌,但顧客的理解卻時常讓李瑞琴和同事倍感溫暖。兩個月前,她的同事撿到一個錢包,失主后來特意送來了錦旗表示感謝,這讓她和同事很感動。
工作中有時也會遇到顧客不配合的時候,不過,經過耐心解釋,顧客最后都能理解并配合。
說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李瑞琴笑著說自己的愿望是買車買房。為了這個目標,她和家人正努力著。
快遞員:堅守在路上
記者如約來到張世昌的快遞點,說是快遞點,一點都不夸張:一張辦公桌、幾個小凳子、兩臺電腦,就是張世昌和同伴們工作的根據地。
“我今年元旦后才開始做快遞的。”眼前這個27歲的大男生有點拘謹:“這幾年網購發展特別快,就想試試。”
張世昌的快遞公司名氣并不大,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幾家大公司的夾縫中求生存”。辦公室的墻壁上,貼著一張打印拼接的地圖,嵩山路、中原路、大學路、航海路這個大圈子被張世昌圈了起來:這里都是他們的“勢力范圍”。
“我們每天只有三個人出去收件、派件,現在雖不是旺季,一天一個人也有近百件,早上騎車出去一直跑到晚上,吃飯從來沒正點過。”張世昌說:“一個人送一件的提成是一塊錢,我們可沒有網上那些一個月賺一萬多的。”
談起自己的生活,張世昌一臉的認真:“快遞是我和兄弟們選擇的事業,我得先把事業做好了。”
送水工:累并快樂著
一年365天,一天70桶水,一桶水18.9升,每天爬樓累計200層……如果用數據來概括的話,這就是37歲送水工鄭長恒的工作狀態。
作為送水工,鄭長恒已干了7年。從家鄉南陽來到鄭州,他一直在這個崗位。如今,他在英協路一家水站工作。鄭長恒說:“一年到頭沒有停歇,除非身體不舒服或有事。”
他的送水工具,是輛破舊的電動車。“水站方圓5公里基本上屬于我送水的范圍,一天下來,來水站裝水要十幾趟。”鄭長恒說,平均每天他要送70桶水左右,“市民家里有電梯還好點,遇上沒電梯的,就要掂著水爬樓梯,下來后累得喘半天。”
“越是放假時,越是忙的時候。”鄭長恒這么概括自己的工作。
“現在送一桶可有兩元收入,一個月下來能有4000元,這顧上我們一家生活了。”鄭長恒說,雖然這份工作已讓他腰肌勞損,但他也有自己的快樂。
這個五一,鄭長恒照常在工作中度過。
(記者 王 紅 武建玲 汪 輝 李 穎 劉俊禮 李 娜 張喬普 劉偉平 文 丁友明 李 焱 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