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將設社區矯正管理局
映象網訊(記者 沈春梅/文 袁曉強/圖)與社會脫節、老婆要離婚,被減刑假釋后的喬松(化名)面臨著諸多問題。在接受社區矯正半年后,喬松遇到的難題全部解決了。昨日,東方今報記者從省司法廳獲悉,河南將設社區矯正管理局,這樣將會有更多的輕型犯罪服刑人員通過社區矯正得到幫助,真正回歸社會。
【消息】
河南省社區矯正管理局獲批
“非常期待。”對于即將設立的省司法廳社區矯正管理局,鄭州市文化路司法所所長王鳳利認為,無論從技術裝備還是人員配備上,成立社區矯正管理局都將會讓基層司法所配備更專業的司法力量。
社區矯正被稱為“沒有圍墻”的改造,是指將管制、緩刑、暫予監外執行、假釋等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之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社會團體等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者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
近日,河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下發了《關于設立省司法廳社區矯正管理局省監獄管理局獄內偵查總隊的批復》(簡稱《批復》),同意設立省司法廳社區矯正管理局。
《批復》明確規定,社區矯正管理局為省司法廳內設機構,主要職責包括,負責監督檢查全省社區矯正法律法規和政策執行情況;擬定全省社區矯正工作發展規劃、管理制度和相關政策并組織實施;監督管理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刑罰執行、管理教育和幫扶工作;指導開展社區矯正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
【故事】
一名社區矯正者的家庭救贖
“相對于隔離,接受社區矯正的人員更需要幫助。”王鳳利說,工作人員很注意保護他們的隱私,幫他們盡快回到正軌,正在接受社區矯正的喬松就是一個縮影。
喬松剛三十出頭,案發前在一家單位當司機,2007年因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9年。2012年9月,在監獄服刑5年后因表現好被減刑假釋,之后接受社區矯正。
“整個人看上去很頹廢。”鄭州市文化路司法所副所長李艷廣說,幾次接觸下來,他們找到了癥結:在監獄住了5年,和社會嚴重脫節;出來后沒工作,老婆要和他離婚。
隨后,王鳳利開始“對癥下藥”開導喬松先找工作養家。喬松于是很快又找到了一份司機工作。和老婆的關系也慢慢恢復融洽了。
【解讀】
社區矯正是“沒有圍墻”的監獄
在鄭州市文化路司法所,記者看到了一套手機信號監控系統。社區矯正人員持有的手機,實時顯示在電腦屏幕上,信號精確到街道路角。該手機必須保持開機狀態,一旦撥打需要本人接聽,如果矯正人員走出法定范圍,系統會自動報警。
這個系統被稱為“電子圍墻”。截至2013年底,全省129個縣(市、區)已建立社區矯正信息管理平臺,共發放定位手機17440個。
“接受社區矯正的人員在行動上相對自由,但在行為上絕對不自由。”王鳳利說,大部分人在接受社區矯正期間表現良好。但也有例外,省司法廳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4年2月,全省累計對社區服刑人員撤銷緩刑135人,撤銷假釋11人,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收監執行51人。
省司法廳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省司法廳正在整合各地現有平臺,籌建全省社區矯正信息管理系統,積極推進全省專職社區矯正執法隊伍建設,并且正在探索在有條件的縣(市、區)逐步建立社區矯正教育管理服務中心。
沿革
四年中6萬人曾在社區服刑
2009年11月,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同年,省司法廳啟動試點工作,明確鄭州、焦作、漯河為社區矯正試點市,到2011年12月在全省全面啟動。鄭州市文化路司法所,正是全省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2300多個司法所中的一個。
“第一個來接受社區矯正的人,犯的是故意傷害罪。”昨天下午,文化路司法所副所長李艷廣回憶,程濤(化名)是文化路辦事處轄區一名居民,當時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半,緩刑2年。
王鳳利介紹,進入社區矯正的都是初犯,罪行一般比較輕微。
省司法廳提供的數字顯示,短短幾年內,我省從試點時期的3個省轄市、21個縣、4000多名社區服刑人員,發展到覆蓋全省的所有省轄市、縣(市、區)和鄉鎮(街道);截至2014年2月,全省大約有6萬人像程濤一樣,犯罪后通過社區矯正的方式在監外服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