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最大的制約瓶頸,是沒有構建成一個富有活力、統一性、區域性的市場。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勢下,三地產業轉移承接的行動正在加快。
最近,河北從頂層設計、產業對接、城市布局等各方面進行了宏觀部署,確定對接京津31項工作和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的40個重點平臺,并明確了功能和產業定位。
但是,本刊記者在北京、河北調研了解到,北京產業尤其制造業轉移仍然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來自政府、企業和市場定位的束縛,讓三地產業重新調整和布局面臨諸多障礙。
清華大學規劃系主任吳唯佳評價說,京津以往向周邊河北縣市轉移產業力度不夠,尤其是北京市,帶動就業的主要是高端技術產業,應該下定決心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周邊轉移。
同時,河北存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能力落差。一是河北各地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缺乏全局性的科學謀劃,二是河北省自身的產業承接能力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分析,京津冀協同發展最大的制約瓶頸,是沒有構建成一個富有活力、統一性、區域性的市場。“我們的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和迅速集結,我們的生產活動不能對接協作,更不能互補互助。”他說。
在對接中明確自身定位
京津冀概念既出,河北多地聞風而動,紛紛進京,跑部委進企業談合作,寄望在京津產業外遷中占得先機,引發輿論持續熱議,河北省一度召開內部會議,要求各縣市不要盲目進京爭搶項目,由省里統一協調。
對于這股熱潮,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中共滄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區管委會主任丁繡峰以為,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有所作為,地方首先應該理清在京津冀產業布局中自身的比較優勢。“自己能干什么,或者干什么能夠干成、干得比其他地方更好。”他說。
以渤海新區為例,港口優勢無疑是吸引外來企業最響亮的招牌。黃驊港位于渤海灣穹頂處,是晉陜內蒙等資源富集區陸上運輸距離最短的出海口,朔黃、邯黃兩條鐵路將之與上述資源區緊密相連。
而毗鄰港口的大片鹽堿灘涂成為渤海新區招攬京津大企業尤其是重工業項目的又一優勢,渤海新區目前擁有超過200萬畝未利用地,而且價格低于周邊城市,被稱之為京津產業轉移的黃金寶地。
丁繡峰給本刊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充分展現了港口的這種區位優勢。中鐵裝備材料有限公司是國內一家民營五百強企業,老廠區位于邯鄲市,后來在渤海新區建設了新廠區,省去了設在內陸城市的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費用,其鐵礦石從港口到新廠區的運輸成本為每噸6元,比起到邯鄲廠區每噸可節省運費110元,僅此一項,該公司每年就能省下約16億元,成為去年河北省范圍內唯一贏利的鋼鐵企業。
丁繡峰說:“如果說北京、天津是大飯店,我們就是小吃部,大飯店的菜做得可能更講究,但是,小吃部也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就是要把自己的特殊優勢充分激發出來。”
同樣,北汽集團北京汽車制造廠40萬輛整車外遷項目選擇落戶渤海新區,港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董事會辦公室主任陶德權對本刊記者說。北汽不僅面向國內,還有國外市場,目前,產品出口十幾個國家。“渤海新區港口基礎對于我們汽車出口,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他說。
丁繡峰以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一個地方要有所成就,不僅要看北京給我們什么,還要看我們能為北京服務什么。”
因此,受訪專家以為,河北不僅僅應該把眼睛盯在京津,關注這兩地的產業轉移,還應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背景和契機,將目光放到京津冀以外的地區,著力將河北打造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
譬如,滄州中捷產業園區,今年就從福建引進一家大型石材加工企業,項目投資超過300億元。該市發改委主任梁振剛告訴本刊記者,這家企業本來希望進軍京津市場,我們獲知消息后,經過反復溝通工作,利用和京津的區位交通以及港口等優勢說服這一企業選擇落戶這里。
由此,該企業可以利用黃驊綜合大港,從國外進口石材,在滄州建立大型集散地,通過陸路交通運往京津魯晉等北方市場。“這樣既實現和京津的產業互動,又承擔橋頭堡的功能,減輕了京津壓力。”梁振剛說,“我們要利用這樣的思路,將那些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希望打入京津市場的企業,吸引到我們這里來發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