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預判2014年中國經濟
2013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分別達到7.7%、7.5%和7.8%,考慮到四季度的實際表現,可以說完成年初制定的預期目標已無懸念。
盡管這一速度相對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平均水平顯得偏低,但環顧全球,7%以上的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依然領先。
需要提及的是,這一速度的背后是中國經濟正面臨著產能過剩依然嚴重、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結構調整壓力加大等“內憂”,以及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外部市場不斷萎縮、貿易摩擦日益加劇等“外患”的雙重壓力。
為籌謀更長遠的持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進行了改革的總體部署,改變唯GDP論的發展模式,為中國經濟真正實現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放眼2014年,能否按照既定的改革藍圖邁出堅實的步伐?中國經濟又將何去何從?《瞭望》新聞周刊采訪了多位知名專家,梳理預判新的一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
受訪專家名單:(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波: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副司長
王 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張立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李雪松: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谷源洋: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金柏松: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聶高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經濟增長具備諸多積極因素
《瞭望》:12月3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認為,今年以來,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近年來少有的復雜嚴峻局面。但同時也強調,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具有不少新的有力支撐和難得機遇。那么,當前經濟運行中究竟存在哪些積極因素?
王文波:一是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的階段,這是保證經濟平穩增長的最大基本面。未來,新型城鎮化有望在改革深化的情況下明顯加快,特別是一些農民工將會以新市民的姿態重新進入城市,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增加不同類型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商品,直接推動服務經濟部門的增長。工業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將會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較為成熟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快速發展的基礎設施將會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二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將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特別是隨著關于加快鐵路建設、棚戶區改造、節能環保、信息消費、城市基礎設施及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和配套政策措施的逐步出臺落實,相關項目建設將直接形成新的投資和消費增長點。與此同時,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的多項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發展內生動力和社會創造力。
三是企業預期和信心改善有利于企業生產和投資的基本穩定。新一屆政府明確的政策導向和更加注重改革轉型的發展理念充分匯聚了社會各界最廣泛的共識,社會預期趨于穩定,發展信心趨于增強。
四是企業在政府引導下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三季度以來,地方政府把經濟下行的壓力轉化為調結構的動力,利用市場倒逼機制,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在市場的壓力下,不少企業主動加強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呈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逆勢而上的發展態勢。
張立群:首先,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這一階段存在的突出矛盾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相對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揭示了一個基本事實,即在這一階段,不存在市場需求增長潛力的枯竭,也就是說內需增長潛力很大。
其次,技術、人才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條件比較充分。尤其是在對外開放背景下,與國外交流過程中形成的技術供給能力,促使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盡管發生了危機,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個條件。相反,新一輪世界格局的調整可能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的契機,這對我國生產要素的供給帶來了機遇。
聶高民:最大的利好是對改革部署的落實。例如,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后,國務院就立即召開了抓落實的會議,檢查今年的改革完成的情況,而且還分了類,大致上包括:已經完成的、正在進行的、還未推行的,這是在過去歷史上沒有過的。此外,國家還計劃成立專門負責改革的中央改革領導小組,以確保改革措施的落實和推進。
王文波:此外,明年還存在一些特殊的刺激經濟增長的因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