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成,五月婷婷丁香久久,久久天天操,蜜桃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视频,日本高清不卡视频,欧美视频第一区

 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志愿服務“變味兒” 志愿者成了“廉價勞動力”

2013-12-14 10:21 來源:半月談網

資料圖

  資料圖

  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我國志愿服務在經濟快速發展中興起,在社會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半月談記者最近調查發現,當前國內志愿者活動存在“被志愿”、節假日服務扎堆、志愿者權益受侵害等現象,不僅讓志愿服務“變味兒”,更有損志愿者的形象和積極性,如不及時加以遏制,將妨礙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

  招之即來,志愿者成了“廉價勞動力”

  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書記王婧菲告訴半月談記者,去年冬天她帶領40名大學生志愿者前往當地一社區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但僅參加了一個活動開幕式,聽有關領導講講話,就讓其返回了。“志愿者們很受傷,認為這樣捧場作秀的志愿活動沒有任何意義。”

  江蘇常州市文明辦志愿者處處長王劍鵬也遭遇過“被志愿”事件。他說,今年一個單位組織了一臺文藝演出,向文明辦提出需要組織100名志愿者幫忙。而當志愿者到達現場后,有關負責人卻安排20人搬道具,其余人員被填到方陣中充當觀眾“撐場面”。

  福建省委文明辦近期組織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以組織動員為主的志愿服務,時常會出現志愿者被動參與、甚至“被志愿”現象,特別是黨政部門、事業單位的被調查者普遍提及這一問題。一些政府機關、學校搞活動,就通過志愿服務組織部門“抓”一些志愿者過來,作為免費或廉價勞動力使用,或者作秀撐場面。

  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副秘書長皮鈞認為,“被志愿”現象在很多領域都存在,這主要是一些黨政干部對志愿服務認識有偏差,把志愿者看成是一個“招之即來”的群體。有必要進一步明晰志愿者、志愿服務的概念和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內涵,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尊重志愿者個人意愿的氛圍,這也是保證志愿服務長期可持續的基礎。

  扎堆服務,愛心不均衡變“負擔”

  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吳嬋說:“去年學雷鋒日,我們與學校附近一養老院聯系開展志愿服務,對方說來的人太多了,短短兩三天的志愿服務改變不了什么,反而制造不少麻煩。”

  半月談記者在各地采訪發現,每逢學雷鋒日、全國助殘日、重陽節等重要節日,許多志愿者集聚在老人院、孤兒院、福利院開展服務,導致一些地方出現“老人一天被洗7次腳”等扎堆現象。部分弱勢群體不堪其擾,原本奉獻愛心的志愿服務變成了被服務者的“負擔”。

  在南京紅山動物園附近的一所外來工子弟小學,宣傳墻上掛滿了南京各個院校、志愿服務組織實踐基地的牌子。學校負責人反映,很多志愿服務者一年才來一次,而學校最緊缺的是能夠留下來長期堅持支教的老師。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勤認為,志愿服務之所以成為“負擔”,關鍵在于志愿服務供需信息對接不暢,造成“一些地方愛如潮水,一些地方又出現愛心干旱”。志愿服務要適當淡化行政色彩,注重項目的設計,讓志愿者從中發現自我的價值,找到興趣和樂趣,提升自我能力。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