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喜歡穿老式的西裝,愛打藍色或紅色的領帶。 (東方IC/圖)
巴菲特瘋狂買下數十份社區意識較強、具有悠久歷史的“小報”,而對IBM、公務機等的投資動輒百億美元;他保守卻不乏“侵略性”;和前列腺癌作戰,他希望自己的生命與他的投資信條一樣頑強。
“今天是我的大日子,”沃倫·巴菲特(下稱巴菲特)非常激動地說,“因為這是第44天,亦是最后一天接受放射治療。”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9月15日,巴菲特在給旗下媒體行政高層的一次會議發言上,宣布自己將馬上完成放射治療。
巴菲特于2012年4月對外宣稱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癌,他慶幸自己發現得早,因此不至于危及性命。盡管如此,外界始終擔心他的健康狀況,畢竟他已是82歲高齡了。
他26歲時開始創業,35歲即1965年時收購日后重要投資平臺伯克希爾·哈撒韋(簡稱伯克希爾)公司,“股神”之旅拉開帷幕。如果彼時你花18美元買入了1股伯克希爾的股票,到2012年10月16日還持有的話,它的價格是13.4萬美元,上漲了將近7500倍。
而同一時期,美國標普500指數只上漲了64倍。即便考慮通貨膨脹,1965年的18美元相當于現在約130美元(貶值86%),如此算來,股價仍然上漲了一千余倍,也就是年均增長率超過2000%。
巴菲特99%的個人資產來自所持有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在全球金融海嘯的2008年,他以620億美元(約430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居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位。他在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財富為440億美元(約2800億元人民幣)。
他愛穿老式的西裝,愛打藍色或紅色的領帶,領口緊緊地卡著脖子,衣領總是蜷成卷兒。說起話來聲音沙啞,咬字含混,說到一半常自顧自笑了,但語氣間分明不容分辯。他在投資上非常保守,卻又富有侵略性,在過去的一年中,他繼續向人們展示了一副“令人難以琢磨”的形象。
保守的股票清單
巴菲特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滾著雪球,而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買賣清單依然沉悶。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披露的文件,2012年上半年,伯克希爾兩度增持IBM、富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媒體巨頭維亞康姆公司以及自由媒體集團等。
這些公司大多是巴菲特幾十年來持續偏好的藍籌股——安全系數高、被低估、表現穩定。“用一個合理的價格買一家好公司,比用一個好的價格買一個一般的公司,要明智得多。”早在1989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就這樣寫道。他的這一信條貫穿他的整個投資生涯。
2012年上半年伯克希爾重倉購入的兩只石油股——康菲公司的派生公司Phillips 66和最大油田設備制造商國民油井華高公司(National Oilwell Varco)是其麾下兩名基金經理的手筆;他增持的美國腎透析公司DaVita和媒體公司DirecTV,也都是旗下基金經理的舊愛。
伯克希爾的每一個動作都能引起全球資本的跟風炒作。譬如受巴菲特青睞DaVita的影響,國慶假期后的中國A股市場對寶萊特等“腎透析概念股”掀起一輪熱炒。2012年10月17日,寶萊特開盤不久再度強勢漲停,新一輪炒作開始了。
不過,在新生代投資者眼中,巴菲特多少帶有“老古董”的氣味。
比如,巴菲特重倉持有富國銀行(持倉量排名第二,僅次于可口可樂公司),理由僅僅是“模式最單純”——跟那些經營波動性極大的投資銀行業務、銷售復雜衍生品的銀行相比,富國銀行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借貸、按揭及服務費,因此在這一輪經濟衰退中最早復蘇。且其扎根美國本土,并無直接暴露在歐債危機等海外金融風險中。
“如果我只能買一只銀行股,那絕對是富國銀行。”巴菲特說。
浸淫互聯網浪潮,根據點擊率、眼球效應和對遙遠未來的預期,而不是公司掙錢的能力進行估值,似乎并不是“老古董”所擅長的,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有幾年,他過得并不好。1998年6月至2000年2月,伯克希爾市值蒸發44%,而美國股市卻整體上漲32%。美國《巴倫周刊》甚至刊出封面報道《巴菲特,你怎么了?》。
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不少基金經理資產縮水七成,巴菲特卻得以東山再起。
此外,2009年3月至今,標普500上漲80%,而同期伯克希爾只上漲44%。2009、2010兩年,伯克希爾的賬面價值增長率都跑輸了大盤。
但他依然執著于自己的投資哲學。
2011年伯克希爾年報里收購標準一項中,巴菲特仍然利落地提及“簡單的商業模式(如果有太多科技,我們將無法理解)”。
以至于巴菲特2011年突然于高位買入IBM公司市值107億美元股票時,坊間一片嘩然。
“我沒能趕早買入IBM,但這家公司的年報我已經讀了五十多年,直到2010年3月的一個星期六,我才感到柳暗花明。正如梭羅所說:要緊的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看到了什么。”巴菲特在2011年致股東信中寫道。
巴菲特唯一授權傳記的作者Alice Schroeder則持有不同意見, “想想1980年代巴菲特買可口可樂公司引起的轟動,迫使當時不得不暫時停牌,”她說,“現在給人的印象是,巴菲特不再用他過去聰明的頭腦投資,而是僅僅選擇那些保守的大市值股票。”
“相比蘋果和谷歌,買IBM犯錯的機會會少很多,至少對我們來說是這樣。”巴菲特說他不會買入蘋果和谷歌股票,“當然也不會做空”。
不過,即便與比爾·蓋茨交情深厚,巴菲特也從未染指微軟股票。
“絕不迷戀杠桿收益”
那個在一套3萬多美元買的房子里住了50年、在基維特大廈八層租用辦公室50多年,永遠吃不慣一點中餐、日料,只巴望著漢堡薯條的人,是巴菲特。但那個突然豪擲千金買下一架私人飛機的,也是巴菲特。
保守,絕非巴菲特的全部。
1967年,巴菲特收購國民賠償公司,不久又用國民賠償公司的“浮存金”(也就是收來的保費)收購了家鄉的奧馬哈太陽報。
這就像一個流動金庫。“我們的保險業務繼續為無數其他業務提供沒有成本的資本。這些錢不屬于我們,但我們可將之用于投資。”巴菲特在2011年致股東信中寫道,如果賠償損失的金額少于保費,那這將是一筆“負成本”的融資。
據上述報告測算,伯克希爾用自己的凈資產撬動了1.6倍于己的資本。36%的債務來自保險業務的浮存金,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根廉價的杠桿——借款成本僅為2.2%,比美國短期國債利率還低。此外,巴菲特還利用美國遞延稅政策,加速資產折舊,延遲納稅高達280億美元,這相當于是一種免息貸款。
伯克希爾已控股10家保險公司。盡管不時會出現一些承保損失——比如2011年的日本地震、澳大利亞水災,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家再保險公司,伯克希爾旗下的通用再保險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再保險集團都為當地的保險公司提供了保險,但伯克希爾已經連續9年獲得了承銷保險的利潤,總額高達170億美元。過去的9年,浮存金從410億美元上升到現在創紀錄的700億美元。
“保險是我們的一個好業務。”巴菲特不吝贊美之詞,“你應該知道,我不做股票推薦。但是,我有三個建議,可以幫助你們(指網站讀者)真正的省錢。”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網站上寫道,“我建議你們給這三家伯克希爾的子公司打電話:GEICO、波仙珠寶以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內布拉斯加人壽保險公司。”
其中除了波仙珠寶,其余兩家皆為保險公司。
而巴菲特四位可能的繼任者中,有兩位來自保險公司——GEICO的CEO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再保險集團的總裁。
巴菲特長時間執著于自己的策略——用廉價的杠桿撬動低風險的股票。即便在艱難的時期,其他人轉行或是破產,他都能安然度過。
一份來自美國AQR資本管理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伯克希爾公司承擔單位風險的收益,為0.76——低于很多投資者的預期。一些基金經理聲稱,他們承擔單位風險的收益為1,甚至能達到2。
這意味著,巴菲特也是一個風險愛好者,但如他給股東的信中所說的一樣,“絕不迷戀杠桿收益”。
“他的秘訣是,在保守的同時,又富有侵略性。”美國《時代》周刊這樣評價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