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化問責機制的同時也要完善激勵機制,對真抓實干的地方和干部,加大獎勵支持力度,鼓勵從實際出發競相抓發展、干事業,讓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筆者認為,干部“能上能下”既能激活整個官場用人體制,又能激活整個干部隊伍創業激情。并且,干部“能下”難于“能上”, “能上”誠可貴,“能下”價更高。
去年7月,中央印發了《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與2014年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組合實施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不斷扭轉過去官員“能上不能下”舊習,用人體制開始得以盤活。
《規定》印發以來,各地積極推出相關舉措,從北京、天津、河北、甘肅等至少12個省份到甘肅定西、寧夏銀川等地市以及國土資源部等單位均結合各自實際,制定了相關實施細則或實施意見。此外,吉林、江蘇等省份的實施細則也已進入討論或計劃階段。
干部“能上能下”機制重點在于要“能下”,這是激活官場用人體制的關鍵!在中央和地方出臺的相關規定中,比較突出的內容是完善了領導干部的問責機制,為干部“能下”定了“基調”;各地的細則根據實際情況,對領導干部不適宜擔任現職的情形、程序等進行了完善,使干部“能下”更具操作性。
隨著規定和細則的相繼落地,干部“能上能下”機制效果已經初顯。據中組部統計,截至去年底,31個省份根據規定精神,采取問責追究、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方式,共調整縣處級以上干部584人。隨著各地對干部“能上能下”機制實施力度的加大,其“源頭活水”的作用還將進一步得到發揮,干部“能上能下”勢必成為另一種“新常態”。
干部“能上能下”才能激活干部隊伍整體干事創業激情,讓有為者有位,讓“老實人”脫穎而出。通過“能上能下”機制讓不在狀態,為官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群眾反映突出的干部“下”,是為敢做、愿為、善成者騰崗位、搭舞臺,讓這些會作為、能作為、敢作為的干部有機會和空間“上”。這關系到基層隊伍能否持續穩定有動力,甚至關系到黨和人民事業的興衰成敗。是干部調動的健康新常態。
干部“能上”誠可貴,干部“能下”價更高。干部“能下”才能沖破長期以來領導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桎梏,激發干部隊伍工作活力和創業熱情,帶來官場選人用人新氣象。(楊志)
問責如同一把殺手锏,給那些不把紀律規矩當回事,在工作生活中信馬由韁、信口雌黃、我行我素的黨員干部的作風套上了龍頭,不敢再肆意妄為。
“下位”干部需要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好工作規律和方向,作出正確判斷。要用好工作的節奏,迅速調整工作狀態,做好平凡工作。
如何真正有效地將中央的《規定》精神與實際相結合,推動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工作順利開,必須把握好望、聞、問、切這四個方法。
土地是農民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線,也是他們生存的根本和情感依托。保護土地、保護耕地、保護資源,是貫徹落實國家科學發展觀的長遠之計。
市政府啟動問責機制,并成立專家組尋找解決辦法市建委也牽頭對此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