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護作風正派、銳意進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的優(yōu)秀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班子中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決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干事。”(3月13日 澎湃新聞網(wǎng))
隨著正風反腐的深入推進,部分黨員干部沒有了權力尋租的空間,又出現(xiàn)“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人難找、事難辦”等不良現(xiàn)象。有少數(shù)黨員干部占著位子,卻“在其位不謀其政”,凡事能躲則躲、能避就避、能推則推,群眾來辦事就踢起“皮球”、打起“太極”、彈起“鋼琴”。實際上,“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為官不為,庸政懶政怠政就像“慢性毒瘤”,無聲無息中啃噬著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嚴重損害著黨和政府的形象。
基層干部處于權力的“神經(jīng)末梢”,但卻最貼近群眾。應該看到,“在其位不謀其政”者只是極少數(shù),大部分基層干部都是干凈做人、踏實做事的。無論是“草鞋書記”楊善洲,還是“草根部長”李林森,他們都憑著高尚品格、為民情懷讓群眾收獲了滿滿的“獲得感”,得到了群眾真心的擁戴。存在的極少數(shù)“在其位不謀其政”者,不僅給干部隊伍形象“減了分”,也給黨群干群關系“降了檔”,稀釋了正風反腐帶來的“紅利”。
究其原因,干部“在其位不謀其政”,既有修養(yǎng)不夠高、官德比較差的因素,也是缺乏擔當精神,工作能力不足的表現(xiàn)。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當下,干部絕不能為了“官帽子”,就“撂挑子”、“守攤子”,遇事猶豫不定、久不能決、決而不動,面對困難不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更不能甘當作風轉變的“釘子戶”。
根治庸政懶政怠政現(xiàn)象,就要讓“在其位謀其政”成為“硬杠杠”。對“占著位子不干事”的干部,就要嚴管嚴懲,讓他丟“官面”,嚴厲問“官責”,甚至摘掉其“官帽”;打通“能上能下”的渠道,既要把好“上”的開關,又要放開“下”的閘門,將“在其位不謀其政”且不愿改變者送入“下的通道”。(鐘飛鴻)
今年2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就曾發(fā)出嚴詞告誡:身在崗位不作為,拿著俸祿不干事,庸政懶政怠政,也是一種腐敗。
“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決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干事。”克強總理這句話,好似一記春雷,是對那些“為官不為”者的再次警告。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行政訴訟法專家馬懷德認為,庸官之所以能混,懶官之所以能撐,跟目前缺乏嚴密嚴厲的懶政庸政問責機制不無關系。馬懷德表示,由于公眾對領導干部的任命、升遷乃至考核、評價缺乏實質性的監(jiān)督和制約,甚至“投訴無門”,使那些沒有“硬傷”的干部“沒有壓力、沒有敬畏之心、沒有危機感。
隨著黨風廉政建設持續(xù)加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無為思想在一些干部中滋生蔓延。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當前,我國發(fā)展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zhàn),正是廣大黨員干部們大有作為的重要時期。
因為一個部門“卡紙”,商標注冊證全部斷供,如此“不可思議”的事件,折射了簡政放權進行到今天,依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對于問責,如果光打雷不下雨,光喊不問責,就成了“虛晃一槍”。唯有敢于較真、敢于碰硬,通過問責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形成倒逼機制。
“能上能下”讓干部選人用人這潭池水鮮活而富有養(yǎng)分,清新而不渾濁,“能上能下”用人機制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全面展開,我們必須時刻武裝。
習近平在各種場合的講話論述中多次談到一些干部“不善為”“不能為”和“不作為”,一針見血地指出領導干部身上存在的“三不”問題。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