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2日10:05 來源:人民日報
雖然少了煙花爆竹的喧鬧,但舊年俗與新年俗交相輝映,塑造著當代中國春節的文化景觀
“往年從除夕夜就開始掃炮皮,一掃就是一宿。今年卻主要是廚余和生活垃圾,輕松不少。大家新年一出門,看見干凈整潔的街道,心里也敞亮!”環衛工人一席話,道出今年不少城市的新風尚。北京新修訂的《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第一年實施;天津外環線以內迎來第一個“不聞鞭炮聲”的春節;海南發布最嚴“禁燃令”,各縣市落實不力將被問責;剛剛成立不久的雄安新區也實施了嚴格限制燃放的規定……“狗年的春節靜悄悄。”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感慨。
鞭炮聲少了,空氣污染和安全隱患也隨之減少。環保部數據顯示,2018年除夕夜全國338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明顯好轉,PM2.5最大小時平均濃度較去年除夕夜下降22.1%。以北京為例,除夕當天因燃放煙花爆竹致傷人數同比下降42%,火情同比下降52%,實現了五環路內“零傷情”“零火情”的預期目標。在上海,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禁放區“零燃放”,市民碰到宣傳禁令的街道工作人員,都會紛紛擺手:“你們不用講了,今年我們都記得!”綠色、環保、無煙的春節,在不少城市已經成為春節的新風尚。
不過,“禁燃令”也仍然受到另一角度的質疑:不讓燃放煙花爆竹,是不是年味就淡了?中國的傳統習俗是不是就丟了?這樣的擔心可以理解,畢竟“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傳統已有千年。然而,傳統和習俗并非就意味著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恰恰相反,只有讓傳統和習俗在時間延續中找到與當下時代處境的最佳結合點,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才能體現傳統的現代價值,彰顯習俗的內在生命力。
燃放煙花爆竹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傳統流淌在血液里、綿延在精神中。雖然少了煙花爆竹的喧鬧,但舊年俗與新年俗交相輝映,塑造著當代中國春節的文化景觀。今年新春,不少人選擇一家子走入影院看一部賀歲片,輕松而歡樂;不少網友響應“牽媽媽的手”活動,在網上曬出和媽媽的照片,感恩母愛……新的形式新的內容,背后卻是中國年傳遞出的“古老”幸福。可以說,中國年的真正魅力本就不在外表,而在團圓、祥和、重視家庭的內里。
能否合理引導年俗的變化,其實也是一個文化類的“治理考題”。今天,環境治理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議題,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把“污染防治”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在此背景下,合理、合法的“禁燃令”絕非斷裂古今,而是確保老百姓生活質量、為子孫后代負責的必然選擇。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轉變思路,不只做擯棄陋習的監督者,更做新風尚的推動人,比如為祭祖的民眾免費發放鮮花代替鞭炮,加強市場監管提高電子鞭炮的供給數量和質量,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安全綠色的選擇。眾人合力、大家齊心,年味一點沒淡,反而越來越濃。
作家馮驥才先生曾說,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倒計時地數著數字進行新年狂歡,而是靜靜地“守歲”,“守著只有在這一段時間才能看見來去匆匆的生命時間的珍貴”。以綠色、文明、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方式傳承這份時光財富,春節這一承前啟后的時間節點,才能成為中華文明代代相傳的時間象征。(彭飛)
雖然各大直播平臺紛紛表示“新年再見”、“下一季再來”,但在馬化騰“有關部門將出臺嚴格政策”的預言成真后,直播答題平臺的命運已經變得撲朔迷離。
據初步統計,鄭州機場共執飛航班4100余架次,其中2月20日客流創新高,有近9萬人在此抵離。
今年春節期間公路運輸流量持續攀升,其中初六高速出口總流量達到最高峰,總流量預計約275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22.44%。
“朋友圈”里那些祝福和祈禱,既有國人對父母“愛你在心口難開”的親情,也包含了兒女“難報三春暉”的思念、愧疚、反思……這些情緒的匯聚、發酵,激發起更多孝心孝行。
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由于傳統中華文明的廣闊輻射范圍,亞洲各國在古代也大都以我國的歷法為標準,有著過年的習俗。能否協調好原有文化制度下的紀年歷法觀念與現代時間制度的沖突,考驗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
春節作為國人的集體性儀式,成為我國傳統佳節中最重的節日。但辭舊迎新的時刻和闔家團圓的聚會卻成為一種“難得”,難得陪伴、難得團圓、難得辭舊迎新,新春佳節在移動互聯時代下,也應思索:闔家團圓的時刻,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更好地表達內心的這份團圓和祝愿。
很多中國人覺得過年太累,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春節只是換個姿勢的吃吃喝喝。除了包餃子、湯圓,還有這些春節的民俗活動,外國人學起來也是相當認真↓↓↓ 寫福字,這個握筆姿勢使了大力氣。
中華民族傳統歷法歲首正月初一,現今無論中國還是海外華人都統一稱為“春節”,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稱之為“元旦”。辛亥革命后,1912年起采用公歷,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歷歲首;1914年起把夏歷正月初一定作“春節”,為農歷歲首。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飛逝的光陰里,歷史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前幾年,每逢中秋和春節前夕的中午和晚上,母親總是給我電話打個不停,電話接通后,我問母親有啥事,母親總是一個勁地說“沒事,沒事,就是想給你打個電話,看你在哪兒......”。
狗年春節即將到來,酒水市場一片火熱景象。新京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相比往年,今年白酒節前促銷力度明顯減小,一二線品牌價格有增無減。盡管如此,飛天茅臺、五糧液等名酒依然供不應求。
呼吁回家過年別成為道德綁架,春節回不回去都要有“家和遠方”。很多“不回家過年”的人也應該得到尊重,他們在遠方的堅守注解了“我們不一樣”。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6%,同比上漲1.5%。
通常來說,春節前后是住房買賣市場的傳統淡季。往年樓市成交數據顯示,1月至2月的住宅成交量在全年中處于低位,即使是過完年,買賣市場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回溫。但相比買賣市場,住房租賃市場卻會在春節后迎來旺季。
誠然,旅客買票乘車,享受服務是無可厚非,列車員打掃衛生也是他的本職工作。但身為旅客,不能把“扔垃圾”與“亂扔垃圾”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