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社會養老問題的矛盾更多地凸顯出來,《禮記》中所提出的“老有所終”的理想社會已成為廣大老齡人所期盼的事情。老齡問題是世界性難題,在中國也不例外。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一夜間傳遍大江南北千家萬戶,被人們深深地喜愛,多少能說明些中國老齡人精神上的所求和對兒女、天倫、團聚的向往。城市中的養老問題尚且如此,農村的養老問題就可想而知。
在農村,由于經濟大潮的沖擊,經濟的地位逐漸在占領著幾千年傳統的孝道。老人們不顧年高體邁,整日在為生存而奔波,吃、住、用、衣、養還是他們的頭等大事,精神層面的享受尚可望而不可求。計劃生育國策的實行,養兒防老的觀念越來越靠不住,而各級政府尚未拿出對此問題較為有效的政策措施去補充。因此,在農村仍有相當部分的老人,為“所終”問題而擔心和痛苦著。
在農村,老齡問題常常被忽視,老人們的生活狀況很少有人去顧及,人們過多的關心著建幼兒園、孩子入學、健康狀況等等。國家的政策和法律中還沒有對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提出有效可行的意見和措施。“五保戶”、“新農合”、“低保”、“敬老院”、“獨生子女費”這些行之有效的舉措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但受資金的限制,其覆蓋面尚小、門檻過高、操作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商業保險和慈善救助,迄今在農村幾乎是空白。政府承辦的社會基本養老機制尚未形成。
在目前的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即子女養老仍然是主流。這種養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子女經濟狀況的好壞。家庭條件富裕的,老人的日子會好些;反之,就差些。而身體較為健康,生活能自理,能獨立生活,靠自食其力自身養老的人占有一定的比例,他們無奈于女子的“無能”,又不愿成為子女的負擔,去給孩子們不太富余的生活雪上加霜,就寧愿在社會的邊緣求一方容身之處,完成終老之舉。在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人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這些人如果政府和社會顧不上關心,他們要么投身于“宗教”類的救助,要么在凄涼中走完一生。
解決養老問題最為有效的途徑是發展經濟,其中壯大農村的集體經濟尤為重要。黨和政府應該把農村老齡化問題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把農村養老問題列入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課題。一是加大財政的投入。二是引進商業保險。三是興辦老年公寓,在新農村的建設中,老年公寓建設的用途和意義遠遠大于幼兒園建設(在農村兒童會越來越少,況且很多人會讓女子到附近的城市或鄉鎮受教育,而老人卻會越來越多)。在農村“托老”是一件好事,既方便女子,又易被老人們接受。四是倡導慈善救助。五是提倡如宗教救助式的養老。六是鼓勵、固定家庭式養老。七是資產養老,如充分利用老人的宅基地、責任田和其他固定資產作為養老的基本費用。八是興辦民辦養老場所。九是以社區為依托,大力發展老年照護公共服務業。這是一個前景廣闊、作用明顯、農民樂于接受的行業。十是擴大、完善、鞏固已有的社會養老的社會面和成果。十一是提倡喪偶、離異老人再婚,讓他們彼此相互照顧,也不失為農村的一種養老方式。只有這樣,政府牽頭,全社會參與,多管齊下,農村的養老問題才能有所緩解。(尚柏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