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要特別注意法治思維,在雙方權利發生沖突的時候,不是該通過打壓一方的權利來“縱容”另一方,而是在法治框架內找到“最大公約數”。
這幾天,青島交警給“暴走團”讓路的新聞,引發了公眾廣泛關注。但在引起過往機動車司機和公眾反對后,28日晚間,新京報記者從青島交警市南大隊獲悉,八大峽廣場一帶晚間機動車限行措施已取消,警方增設人行道隔離措施,實現“人車分離”。
在回應限行“于法有據”一天后,就取消了限時限行的規定,也是知錯即改。而復盤整個過程,一個規定,上路執行3天即告壽終正寢,也足見這個規定背后的爭議之大、分裂之深。
任何公共政策,都離不開“合法”和“合理”等維度的考量。為給“暴走團”讓路而限行,乍看似乎滿足了“形式合法”的要件,卻跟法治精神相悖,也難言合理:青島本來就多山路,道路曲折蜿蜒,八大湖小區亦不例外。封了八大峽,附近車輛就只能從瞿塘峽路繞行,加上道路狹窄,很容易造成堵車。
為讓道“暴走團”而限行,看似“還路于民”,可其本質卻是保障“暴走團”違規越線暴走的安全,而讓機動車司機讓渡合法權利,是損合法權利而遷就違法行為。
如今限時限行規定的取消,顯然是對公眾糾偏訴求的呼應,也是對各地方社會治理的啟示:公共治理要特別注意法治思維,在雙方權利發生沖突的時候,不是該通過打壓一方的權利來“縱容”另一方,而是在法治框架內找到“最大公約數”。否則只會加深雙方之間的裂痕,甚至激化矛盾。
我從小在青島長大,周圍鮮見休閑健身場所。而且,青島也沒有北京這么多可供市民跑步、健身的街心公園??勺罱奈迥陙?,廣場舞、暴走團卻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各大社區。一方面,民眾有強烈的健身訴求;另一方面,場地有限。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不是青島一地出現的問題。
現在,公路與市民健身的場所之間出現“犬牙交錯”的狀態,在很多城市已是常態。到底該怎樣解決雙方的矛盾,顯然,不能依靠拍腦袋決定,也不能僅靠表面溫情解決。
最根本的,還是在于利用閑置地段或建筑,合理擴建健身場館、休閑健身廣場,而不是讓司機限行。這雖然要多些投入,但比直接封路更有效。而這背后,也是在考驗地方政府的決心與真正的城市管理智慧。(二號少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