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成,五月婷婷丁香久久,久久天天操,蜜桃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视频,日本高清不卡视频,欧美视频第一区

 新聞頻道 > 評論 > 正文

朱昌俊:28歲教授能否帶來“鯰魚效應”

2013-05-21 08:13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19日,網爆武大出現85后教授。記者向武大人事部相關負責人求證,教授叫鄧鶴翔,生于1985年4月,不久前剛被引入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或是該校最年輕教授。(5月20日《長江日報》)

  和鄧鶴翔一樣,目前全國80后年輕教授中,“海歸”幾乎是共同的“標簽”。面對國內引進的年輕海歸教授越來越多的現實,有必要擔心的是:這些年輕海歸能夠在日后更長的學術歷程中實現與頭銜相匹配的學術成就嗎?

  這種擔心體現在兩個方面。作為學術明星引進來的年輕教授,能夠保障他們充分的學術自由嗎?國際數學大師、著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就曾對此表示過憂慮:在中國學術界掌握話語權的主要是院士和資深教授,他們的平均年齡70歲。這些年老學者往往已多年不在學術研究前沿,評價年輕人的新研究成果,有可能力不從心。

  “讓學術的歸學術”,是鄧鶴翔們必須擁有的成長氛圍。而目前由行政部門主導的高校評價體系,重教授、院士數量,輕具體學術成果,卻是不爭的事實。且按照目前的科研經費發放機制,引進一位名教授,就等于多獲取一定的經費。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相應的學術機制調整,引進年輕教授如果純粹只是學校的功利性行為,則極易導致“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劇。這方面,海歸教授重新出走并不是沒有先例。

  總之,人們對年輕的鄧鶴翔們表達羨慕和敬意,不僅寄托了對優良用人機制的希望,更是希望鄧鶴翔們為中國學術界真正帶來“鯰魚效應”,而非符號意義。(媒體人 朱昌俊)

責編:李婭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