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母用大鍋灶生火做飯招待
陳會英將兒女的照片都裱起來,裝在一個大相框里,放在箱子上經常看,其中最多的就是劉金國的照片。
10月25日,十八屆中紀委四次全會選舉劉金國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副書記。劉金國也成為近年來第二位政法系統出身的中紀委副書記。“清貧”、“拼命三郎”和“不通人情”是人們對劉金國的印象。
昨日,華商報報道了劉金國的事跡,備受關注,在網上引發網友好評。昨日,華商報記者再次驅車30公里,從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城的公交車站,來到劉金國的老家新集鎮小港村,通過親朋好友的視角還原這位“大官”。
母親眼中的兒子
到哪個位置上就干好哪個位置該干的事,組織需要你干啥你就干啥。不管干啥,都要可靠。
華商報記者從昌黎縣城來到劉金國的老家小港村,在村里最不顯眼的一排平房中找到了劉金國二弟劉金平的家,劉金平、李學艷夫婦和年過八旬的母親陳會英就住在這里。
家里的窗戶到冬天會漏風
進入一個不大的單扇小鐵門,映入眼簾的是門廳和廚房,廚房里還是老式的大鍋灶,陳會英和李學艷習慣了用大鍋灶生火做飯。看到記者到訪,陳會英讓兒媳出門買了芹菜、菜花和他們自己并不經常吃的肉回來做了四個菜,還把小女兒劉金榮從家里叫過來幫忙,并從自己屋子里陳舊的大木箱子中拿出了招待客人才喝的飲料杏仁露。
陳會英住在門廳東側的房里,兒子劉金平和兒媳李學艷住在西側的房里。進入陳會英的屋子,一個大炕,三個陳舊的大箱子,兩把椅子,一個沙發,還有一只小貓懶洋洋地在炕上曬太陽。窗戶還是木制的三扇窗戶,一到冬天會漏風。陳會英說:“現在天氣還好,到冬天我就掛窗簾擋一下風。”
陳會英老人很滿足現在的生活,她總是拿以前吃不飽的日子和現在比,覺得現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好得不得了。劉金國到公安部任副部長后,曾先后幾次接陳會英去北京生活了一段時間。“但是住在樓房上還是不適應,這哪有我家這大院子寬敞啊?看著樓下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覺得著急。”陳會英說,“下樓活動又容易轉向,大字不識一個不會用電話,也怕走丟。還是農村好啊。”
目前陳會英住的房子,是二十多年前修建的,屋子里的家具也都是那個時代的。
老人有病也不愿告訴劉金國
陳會英將兒女的照片都裱起來,裝在一個大相框里,放在箱子上經常看,其中最多的就是劉金國的照片。陳會英說:“金國每年也回來看個一回兩回的,但我總不讓他回來,我知道他忙。他那工作一會兒一個事,累得很。我說家里都很好,有兩個兒子照顧,閨女也經常回來照顧,雖然現在大閨女到她兒子那里看孫子,但還有兩個閨女經常來,冷清不了。但金國很孝順,經常忙完工作后惦記家,打電話過來說惦記著我,我說不用你惦記著,家里好得很。我萬一要說有病,他就緊張得要命。所以我有些病也不會給他說,省得他擔心。人老了哪個沒點小病啊?這不他早上還打電話問我買煤了沒有?生爐子了沒有?”
就連兩個女兒結婚,陳會英也沒告訴劉金國。陳會英六個子女結婚都簡單,沒有一個照過結婚照。
每年給母親1萬元生活費
因為不能照顧母親,劉金國每年過年回來的時候都會將一筆生活費交給母親,近年來物價高了,生活條件也好了,這筆生活費也上升到了1萬元。這就是母親一年的生活開支。無論自己有多忙,壓力有多大,辦的案子有多驚險,劉金國也從來不會告訴母親和家人,怕她老人家擔心。
當華商報記者將昨日《華商報》上對劉金國清廉勤政、為官敢于碰硬等報道讀給陳會英聽時,陳會英才知道2010年大連火災現場,劉金國冒著生命危險在最前線指揮了8個小時最終撲滅了大火。但她平靜而有力地說道:“他做這些都是應該的,他沒做什么了不起的大功績,就應該腳踏實地好好干,他不干好就不稱職。”
知道兒子在公安系統上班,打黑除惡也會有危險,陳會英雖然擔心,但她說:“擔心也沒辦法,干啥就得是啥,就得豁出來干,擔心這擔心那就干不成了。”
陳會英不識字,稱自己并沒有什么教育子女的方法:“我們小的時候還沒解放呢,那時候有錢不會送閨女上學,盡著兒子。我沒讀過書,沒進過學校的大門,啥也不懂,沒啥教育方法。現在八十多了,有的時候思維上顛三倒四的,更不用說教育子女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