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村內4棵約有百年樹齡的廣玉蘭,據說是晚年歸隱滬上的康有為先生所植。蔣迪雯 攝
泰興路上的一棟老房子,如今被房產中介打上了“文化牌”,聲稱是“康有為故居”,要價1000萬元左右。
這究竟是不是康有為故居?中介言之鑿鑿:“弄堂門口立著銘牌呢‘康有為海上歸隱處’?!?/p>
康有為故居也能賣?在大多數市民看來,這事有點蹊蹺。
最近,也有媒體記者辟謠:僅是舊址,并非故居,也非文物保護單位,但門口那4棵廣玉蘭樹,可能是康有為親手所植。
于是,房產中介便在介紹中加了噱頭:院內百年古樹,康有為所植。文化無價,1000萬元不貴。
不少人,想起了前不久北京的“梁林故居被拆”。名人故居,是不是都一味要保護?究竟應該怎樣理性認定?保護與開發又是否可以探索多樣化路徑?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近日表示,各地文物部門要準確掌握名人故居的真實價值,做到依法求實保護。
具體而言,名人故居如何認定,如何保護?其中還有不少問題。
因為“康有為”,貴了一倍多
記者跟著房產中介實地探訪。
據中介介紹,房源是去年就掛牌的,業主不在國內。中介們所稱的“故居”,指的是這一幢灰綠相間、掩映在幾棵廣玉蘭樹下的四層民居,位于泰興路中華新村內。小區由結構、風格相似的幾排四層樓房組成,格局整齊、外墻樸素。
中介指了指小區門口的銘牌,示意“康有為故居”并非是他“捏造”,銘牌題為“康有為海上歸隱處”,簡要介紹了康有為生平,并特意說明“庭院里矗立的4棵約有百年樹齡的廣玉蘭,據說是晚年歸隱滬上的康有為先生所植”。
中介這次掛牌出售的,僅僅是這小區中普通的一間,面積168平方米,要價1000萬元左右。
記者在靜安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網站上查到,中華新村的房屋性質是“公房”,也就是說,進行交易的應是使用權而不是產權,一般情況下,使用權房的交易價格比同地段商品房要低不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