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河南省衛生計生委官方網站獲悉,9月12日,河南確定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目前,患者正在醫院隔離治療,病情平穩。
聚焦|首例患者在醫院隔離治療,病情平穩
患者張先生,今年28歲,陜西人,在鄭州工作。因公務前往危地馬拉工作2月余,于當地時間9月4日,出現頭痛、發熱(38.5℃)等情況。9月5日,張先生開始出現胸口皮疹、咽痛等癥狀,隨后前往當地醫院就診。當地時間9月6日,張先生乘機從危地馬拉起飛,于北京時間9月8日到達鄭州。
在口岸經入境檢疫篩查時,相關人員發現他發熱、出疹,初步懷疑其感染了寨卡病毒。隨后,河南省衛生計生委根據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相關信息通報,立即將患者轉運至省傳染病醫院隔離治療。
9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復核檢測患者標本寨卡病毒核酸陽性,省專家組根據患者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患者標本檢測結果,確診該病例為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而這也屬于我省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病例,我國大陸第23例病例,目前,患者仍在醫院隔離治療,病情平穩。
專家|寨卡病毒“歲數”不小,已有69歲
河南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黃學勇說,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從恒河猴體內被發現。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人體中分離到該病毒。此后,多個國家有少量散發病例報道。2007年,西太平洋國家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普島發生首次寨卡病毒疫情暴發。
這次“寨卡病毒”進入公眾視野,最開始是因為2015年5月巴西報告本輪疫情首例病例。截至目前,已有6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寨卡病毒通過蚊子媒介傳播的病例。
近期,新加坡的寨卡病例迅速由零增長到幾百例,引發國際關注。根據相關報道,在新加坡的寨卡病例中,有數十名中國人病例。
與早期主要在非洲等發展中地區流行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寨卡病毒在美國等工業化國家均有發現,這引起了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對此的重視。目前各國都在積極研發寨卡疫苗。
提醒|從疫區歸來發熱,要及時就診
據了解,寨卡病毒病屬于蚊媒傳播疾病,主要是通過伊蚊叮咬感染,也可通過性途徑傳播。
在黃學勇看來,雖然目前人類對寨卡病毒的認知有限,但寨卡病毒與引發登革熱的登革病毒、引發西尼羅熱的西尼羅病毒同屬黃病毒。因此,在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特征等方面具有較大的相似性。
黃學勇說,雖然該病絕大部分患者病情輕微,但少數患者可出現神經系統和自身免疫系統并發癥(如格林-巴利綜合征等)。另外,在本輪寨卡病毒疫情發生時,巴西等國新生兒小頭畸形病例數顯著增加,加之近期美國科學家從小頭畸形死亡患兒腦部檢測到寨卡病毒核酸,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新生兒小頭畸形可能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
他提醒,有自寨卡病毒病流行或有病例報告的國家和地區回國的人員,在兩周內出現發熱(多為中低度發熱)、皮疹(多為斑丘疹)、關節痛、肌肉痛、結膜炎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并主動說明上述旅行史。
接診發熱患者的醫務人員在做出疑似寨卡病毒病病例診斷前,應詳細了解患者是否具有發病前14天內在有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報告或流行地區旅行或居住的流行病學史,并盡量排除登革熱等類似疾病診斷。(記者 李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