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5日 08:31
來源:東方今報
做好事,需要立法來強制嗎?
是的!這看似有悖傳統常識的觀點,昨天,在綠城的一次公益論壇中,由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提出。他認為,不要把做好事神圣化,而應通過立法使之常態化,中國應該用現代的管理方式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歐美發達國家,正在這么做,效果很不錯。
□東方今報記者 張英 通訊員 王海斌/文 記者 劉棟杰/圖
王振耀談學雷鋒應該法律化
昨天,學習雷鋒日前夕,“愛在行”責任與公益論壇在綠城拉開大幕。河南省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楊德恭、鄭州市慈善總會會長武國瑞、鄭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秦曉輝、河南省愛心助老基金會副主席、愛心養老集團董事長豆雨霞等出席了論壇。
論壇特邀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做主題演講,聽聽王振耀如何看待“責任與公益”。
王振耀重點談到雷鋒精神,新時代我們該如何學雷鋒?學雷鋒應該立法。
王振耀說目前在中國,做好事還只是倡導,中國人做慈善,受到的壓力太小。
王振耀認為,做公益慈善完全可以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動,原則上政府可以介入公益。
“美國人制定一個學雷鋒的法律,是志愿服務的法律,有三部。”王振耀說,法律規定每個公民在一定年齡段,必須提供多少時間的志愿服務,而志愿服務標準最高的是德國。
“德國規定,男孩子高中畢業,必須停學一年提供志愿服務。”王振耀說。
美國考大學,先看志愿服務有沒有,有多少,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項入學標準。
如果中國開動志愿服務的法律體系建設,整個社會就會有用之不竭的志愿服務人員,社會道德水準就會不斷向上生長。
■ 對話王振耀
公益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價值
記者:2012年,綠城鄭州涌現了一大批可圈可點的公益事件,比如“愛心順風車”、“一碗面溫暖一座城”,有人將這一年稱之為“綠城公益之年”,您覺得公益蔚然成風背后有哪些社會因素?
王振耀:我覺得有兩個大背景,一是河南的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鄭州,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鄭州的發展、基礎、社會條件已改變,2012年成為一個非常重大的節點,公益成為社會整體的心理需求;二是現在的年輕人,“80后90后”生活在一個開放的年代,開放的空間,他們的想法和創新,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和預期。
與父輩或爺爺輩相比,他們對社會問題的反應,不是斗爭、批斗,硬碰硬式的,而是用以倡導、奉獻這樣委婉間接但有效的方式,溫暖這個社會。這種方式發自內心,不強硬,但更容易讓人接受,他們通過愛和奉獻,讓社會的改良與提升更有效,更加速。
我覺得中國的年輕人是有希望的,這是我在2008年汶川地震現場的真切感受。我們這一代人,遇到這樣的大事,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向家長、上級、組織請示,組織讓去就去,不讓去就不去。
而汶川地震時,參加救援的上百萬志愿者,都是自發的,他們不向誰請示,跟從自己的內心,到一個村子就住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像小草一樣遍及每個角落,雖然不起眼,但堅韌頑強,這種草根精神,就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記者:人類經過狩獵文明、農耕文明之后,正在進入城市文明,公益是不是現代城市文明的組成部分?現代城市文明,需要什么樣的公益理念?
王振耀:公益不僅是現代城市文明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價值之一。農耕文明強調的是家庭,城市文明則是社會、商業、平等交往。
公益事業應該先有公共事業,有各種公共服務。商業文明需要公共道德建設,衣食住行都繞不開享受公共服務,于是就有了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就是公益精神。
所以,在城市文明中,公益慈善是核心價值。現在很多問題恰恰是公益價值與慈善的現代建設方式跟不上,年輕人、社會走在前面,而法律法規、活動方式滯后。未來,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記者:你在論壇講到學雷鋒應立法強制,為什么?
王振耀:現在有種說法,“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四月走”。我覺得,學習雷鋒應提升一步,在法治社會,學雷鋒更應注重普遍性,立法來規范,這樣,大家就不會把做好事神圣化,使做好事成為一種自然,整個社會的公共道德、社會品德自然會提升。
發達國家,做公益已經發展到志愿服務中受傷后怎么辦,保險怎么辦,要給做好事的人提供保障。人家做好事的細節與保障已經很完善了。用法律強制做好事,老百姓不得不做好事,但做好事也不會吃虧。
所以,我認為,讓做好事成為常態,學雷鋒應該上升到全國人大立法來保障。
■ 新華時評
發揚雷鋒精神凝聚社會正能量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雷鋒精神為鏡,可以知榮辱。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我們需要有雷鋒精神這樣一面鏡子,正言行、正內心,提醒自己揚正氣、樹新風、重操守。
50年前,毛澤東同志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精神自此成為每一個時代的價值標桿和精神燈塔。它不僅鐫刻在3月5日這一天,更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50年過去,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人胸懷理想,為民族復興而奮斗,而奉獻。正是由于這種精神的鼓舞,一個個道德模范前赴后繼涌現出來,人們哪怕深陷困境也始終相信我們的社會不乏溫暖和正義。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多元文化的涌入,許多人開始在金錢和物質面前迷失自己。一些人不再以學習雷鋒為榮,甚至制假售假,損人利己;一些人喪失道德底線,對別人的危難冷眼旁觀,甚至把別人的善良當做訛詐的對象。面對“小悅悅”、“毒奶粉”等眾多誠信缺失、道德滑坡事件,社會迫切需要更加大力弘揚雷鋒精神。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每個人都有善的一面,也都有惡的一面,關鍵在于如何抑惡揚善,發揚雷鋒精神就是一條途徑。以雷鋒精神為鏡,凝聚正能量,釋放正能量,傳遞正能量,有助于激勵道德建設熱情,有助于認同和踐行主流價值觀,形成文明、友愛、誠信、奉獻的良好社會風尚。
以雷鋒精神為鏡,凝聚、釋放正能量,重在踐行,關鍵在于“常”、“長”二字。只有持之以恒,方能久久為功,有助于社會道德風尚的養成,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當前,隨著深化學雷鋒活動和弘揚雷鋒精神,社會風氣已經大為好轉,涌現出“當代雷鋒”郭明義、“最美司機”吳斌、“最美女孩”何玥等一大批時代楷模,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的義舉越來越多。繼續以雷鋒精神為鏡,知榮辱,正得失,一定能凝聚越來越多的正能量,祖國一定變得越來越溫暖、美好。
據新華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