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3日 09:40
來源:東方今報
政府工作報告·正能量總動員系列評論之三
□新言
百姓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如天。
2013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可以說“民生”二字貫穿始終。從十八大報告中“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倍增計劃到“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兩個同步計劃,從政府工作報告中“要下決心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的承諾,到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關心生活困難群眾,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的要求,等等,都讓我們看見了民生之大,實惠之重,看見了執政者對人民群眾提升福利謀求實惠的回應和關切,也看見了改善民生的路徑正在變得越來越清晰,內涵越來越豐富。
這些內涵可以從一組數據中更真切地感觸到。
目前,我國教育投入已進入“后4%時代”,年度財政性教育支出總額已超過2萬億元,今后還要繼續增加;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10%;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30元……當然,無法用數據衡量的“積極因子”更加令人關注,比如“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提升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等,宏大敘事的背后,就是“什么時候徹底告別霧霾天”、“什么時候不再為吃菜吃飯提心吊膽”這些具體而微的現實困境。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字和目標,讓人們感知到溫度和力度,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些單純的數字背后隱藏的問題。比如,雖然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支出十年來凈增近兩萬億元,然而,從人均上看依然落后世界4.9%的平均水平,各級教育合計仍有數以千億元的欠賬,依然存在支出分配粗放,使用效率低下等危害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問題;比如,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10%,然而,養老金雙軌制仍然是難以破解的難題;比如,今年城鎮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萬套,但是買不起房租不起房的現實問題依然在許多大城市普遍存在。
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民生數字與背后問題的存在,恰恰勾勒出了民生領域的改革方向與施政路徑,正如政府工作報告的闡述:“抓緊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體政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著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深化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等。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數據”如何轉化為人民切實感受到的“民生紅利”,有賴于各項配套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制度建設到位、政策落實到位,民生看得見、實惠摸得著,人民群眾才能切實感覺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幸福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