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七成客戶遭理財產品銷售誤導
購買理財產品時被銷售誤導、夸大收益、信息不透明等現象,令許多投資者深惡痛絕。第三方金融分析研究機構——銀率網日前發布了“2013年度360°銀行評測報告”。調查顯示,近半數消費者曾在過去一年內遭遇過銀行誤導,72%的受訪者都遇到過不同程度的理財產品銷售誤導。
本次調查中有47.63%的受訪者表示去年內在銀行經歷過誤導,這一數據較2012年48.18%略有下降。在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受訪者中,28%的用戶表示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沒有遇到過任何的誤導行為。72%的受訪者都遇到過不同程度的理財產品銷售誤導。按銀行類型劃分,國有商業銀行誤導現象占比32.1%,居首位;股份制銀行占比20.6%,城市商業銀行占比19.1%,外資銀行占比17%,除外資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誤導占比與上年基本持平外,其他類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誤導發生情況均有所上升。
誤導主要是將銀行代銷的其他產品當做銀行的產品進行銷售。從各年齡段的受訪者受誤導的發生頻率來看,誤導率在31-35歲這一階段達到峰值,高達49.56%;其次為23-30歲這一年齡段,誤導率為48.49%。
將銀行代銷的產品當做銀行自家產品銷售仍然是發生最頻繁的誤導情況,從誤導現象發生的具體表現來看,保險產品當做銀行理財產品或保險產品當做儲蓄銷售的現象最為普遍,占比達32.66%;其次是將基金產品作為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誤導行為占比為26.61%。
調查顯示,收益率仍是受訪者購買理財產品最看重的因素,71.03%用戶表示首先看收益率,超三成受訪者表示銀行風險控制能力和產品的多樣性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一些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銷售人員會避重就輕,只談高收益不講風險。而多數客戶由于缺乏金融知識,再加上對銀行的信任,就可能稀里糊涂地購買了不符合自身風險偏好的產品。
(記者 孟凡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