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剛: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發展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12日在2013年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表示,今后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就是要更廣泛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方向,把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發行監管體制改革引向深入。
姚剛還說,要推動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發展。他說,我們長期以來把重點放在股權融資上,但是發行股票融資籌來的是公司的資本金,真正替代銀行貸款的直接融資是債券融資。
姚剛還提出,要繼續推進對外開放,統籌用好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他說,中國經濟已經深深嵌入了全球經濟大循環,隨著境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在客觀上要求我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全球經濟競爭,提高在全球范圍內合理配置資源的能力,伴隨著匯率改革,人民幣可兌換的逐步實現,資本市場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采取措施,支持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走出去在境外融資,在境外并購,在境外發展,更好的服務于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任務。
以下是文字速記:
尊敬的黃達教授,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夠參加第17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這是一個有著很長歷史的論壇,一件事情堅持17年確實不容易。還有那么多同志站著聽這個論壇,深受感動。
這次論壇以變革、成長為主題,對于凝聚社會各界智慧,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的改革,推動市場健康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想借這個機會,就中國資本市場的發行監管體制的問題給大家匯報一些情況,談一些看法,和大家做一點交流。
第一,新股發行體制的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發行新股上市是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第一步,發行監管體制是直接融資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中國資本市場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發行監管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推進的每一步,都是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資本市場改革的整體進程密切相連的。
在市場發展的初期,我們曾經實行過企業發行上市審批制和額度制,在擺脫計劃經濟不久,習慣于以貸款額度控制信貸規模的年代,這種方式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最容易被各方接受的管理方式,當時國務院批總額度,證監會分額度,最后由證監會按統一的市場市盈率批準企業發行上市,這種現在聽起來近似天方夜譚的審批方式,是在特定歷史方式下推進發展的階段性措施,也為國企解困做出過貢獻。
2001年,股票公開發行實行核準制的要求,由行政主導向強化市場約束的方向轉變,現在還有許多觀點搞不清審批制與核準制有什么區別,認為都是證監會審批,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其實我認為區別還是很大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是取消了股票發行的額度制,中央政府不再制定每年的發行盤子,交由市場自我調節。
二,企業遴選的方式,從地方政府選擇推薦企業,改為由具備資格的證券公司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選擇推薦企業,這為上市公司市場化的價值發現,價值評價和風險判斷創造了條件。
三,通過改革,實行身份公開,發審會預告和申請材料預披露等制度,增強了發行過程中的市場約束,提高了市場的誠信水平。
四,對新股定價方式進行了改革,從過去無論公司好壞都一律用相同市盈率發行的方式,改為由發行人和承銷商投價的方式發行。
五,政府部門退出了推薦企業上市的過程,強化了保健機構、會計師、律師、資產評估師等市場角色的責任,這些變革在當初看來還是天翻地覆的,發行制度的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證券市場演進的一個縮影,帶有時代的烙印。比如相互制衡和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沒有深入人心,市場主體責任追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違法違規的成本仍然相對較小等等,這些特點決定了發行體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但是通過發行體制改革的歷史不難看出,改革的整體價值取向是區域行政化和市場化,逐步建立市場對企業發行上市的約束,這符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總體要求。
今后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就是要按照十八大報告指明的更大程度,更廣泛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方向,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發行監管體制改革把它引向深入。
第二,深化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2012年4月28號,證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進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發行制度建設,強調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這是由直接融資的性質所決定的,直接融資就是投資者通過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或者債券,和企業發生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企業經營情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投資者投資的回報情況,在直接融資者投資者非常關心自己投資企業的情況,由于買賣雙方信息的不推陳,直接融資體系中,引入了中介機構這樣一個群體,最企業進行調查,幫助和督促企業把自身情況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向社會公眾披露,投資者根據披露的信息,決定是否投資和以什么價格投資,只有一切與證券及其發行人有關的重大信息得到及時完整的披露,投資者才能吸納和處理這些信息,才能反映在證券的價格上。
信息被投資者處理的過程,也是價格形成的過程,又引導市場配置資源,如果信息披露不真實,價格信號必然是扭曲的,也必然帶來整個市場資源的錯配,因此虛假披露,不僅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對宏觀經濟運行也是十分有害的??梢娦畔⑴妒侵苯尤谫Y的核心,沒有真實的信息披露,直接融資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基礎。
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發行監管體制改革,關鍵在于如何確定市場主體的義務,首先發行上市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保薦機構對發行人信息,披露資料進行審查,此外還必須由會計師出居審計報告,其次公開發行新股的發行人,作為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應依法承擔財務報告的會計責任,財務信息的披露責任,為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見證提供真實完整的財務會計資料和其他資料,全面配合中介機構開展調查。
監管機構對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出居的文件進行合規性審核,提供的文件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錄,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否則將面臨法律規定的刑事責任的追究。
最后投資者作為信息披露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應該對發行人披露的信息有較高的敏感度和關注度,并在充分獲取信息的基礎上,基于自身利益表達真實意愿,實現按質論價。需要強調的是,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是披露信息的發端者和傳導者,主要要強化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的法律責任,誠信水平,關于發行人中介機構的法律責任,現行法律法規已經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做出了相應的法律規制,對于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法律責任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我國刑法第160條,161條,對隱瞞重要事實造成嚴重后果,或者提供虛假財務報告,都做出了量刑的標準。
2012年以來,配合發行體制改革的出臺,中國證監會狠抓監管執法,目前還有一些正在立案的調查。從目前市場來看,為確保新股發行改革的初衷真正能夠得到貫徹落實,要加大對新股發行過程中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和懲治力度,規范自律,證監會已經下發文件,并開會布置,對在審企業2012年財務報告進行專項的建設工作,媒體也有所報道。
第三,加快發展多層次市場建設,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我國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中期,希望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比較多,這是客觀的情況,也是世界其他市場非常羨慕的情況。同時這也和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企業想進入資本市場就只有發行股票上市一條路的現實狀況不無關系,要改變這種局面,只有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加快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是對接投資方和融資方的平臺,不同的投資者有著不同的風險偏好,處于不同發展的企業也有多樣的融資需求,發展多層次市場,可以使各類投資者和融資者都能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市場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因此多層次資本市場,不僅僅是指多層次的股票市場,還包括多層次的債券市場,還包括在特定對象之間發行和轉讓的私募市場,還要推進對外開放,利用好境外的資本市場。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2年社會融資規模的數據,非金融企業境內股權融資只占社會融資規模的1.6%,這個比例是非常小的,公司信用類債券融資占14.3%,其他融資方式信托貸款、委托貸款這一部分常常被稱作引資銀行,直接融資中債券融資額已經是股權融資額的9倍左右,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相比,我國資本市場的包容,服務能力還比較薄弱。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從戰略高度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指明了方向。第一,我們要加快發展多層次的股票市場建設,我國目前的股票市場還是以交易所市場為核心的市場體系,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單一市場體系已經不能滿足投融資雙方的需求,當前特別是要加快發展有別于交易所市場的場外市場,積極推動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建設和擴大市場的覆蓋范圍,大幅度降低企業進入場外市場的掛牌條件,使眾多中小企業可以在這個市場中得到股權扭轉和定向融資的服務,同時在更下一層的層次上,還需要穩步規范發展私募性質的區域性股權轉向市場,在特定投資者范圍內提供股權轉向服務。為防止風險向社會公眾擴散,對于參與場外市場的投資者,要制定嚴格的制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