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公司非公開發債有望推出
主板公司有望新增再融資機制。在近日舉行的2012年第二次保薦代表人培訓會上,監管部門有關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將創新發行模式,主板公司非公開發債勢在必行。
據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主板公司通過非公開方式發債,可以突破募集資金投向限制,并且不受累計債券余額不得超過企業凈資產40%限制,因此對主板公司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多方面推動債市改革
主板公司有望非公開發債,是自去年底創業板公司被允許非公開發債的一個推進,其優勢至少包括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完善主板市場融資制度體系,目前主板市場過度集中于股權融資,忽視了債券融資,而債券融資作為直接融資兩極之一,需要加強;二是主板公司更靈活地進行債券融資,有利于其擴大投資規模,進行兼并收購等;三是可以為主板公司持續融資開辟渠道,有利于其均衡使用多種資本市場工具,抑制首發時“一次募足”的沖動。
除創新發行模式推出主板公司非公開發債外,監管部門有關人士表示,債券市場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推進“五統一”,即準入條件、信披標準、資信評級要求、投資者保護制度以及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統一;二是加強債券市場基礎性建設,進一步促進場內、場外市場互聯互通;三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著力培養商業信用,強化市場約束和風險分擔機制,提高市場運行透明度,為債券市場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四是進一步放松行政監管,加強市場約束、資本約束和信用約束機制;五是鼓勵產品創新,條款放開,豐富債券品種。
有效擴大直接融資比例
監管部門有關人士表示,發展債券融資,是有效擴大直接融資比例的需要,有利于引導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分流,服務于實體經濟。數據顯示,現階段債券融資并不是上市公司的主流融資意愿,2011年證監會核準股票融資5087億元,公司債只有1704億元。2011年底,我國債券市場余額21.35萬億元,信用債占比不到20%。
據了解,2012年,監管層將突出兩方面工作,一是深入推進債券發行監管改革,顯著增加債券融資規模;二是推動非上市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發展,為中小企業服務。
截至2011年底,去年深滬交易所公司債發行總額比2010年翻了一番,目前公司債審核效率明顯提高,平均審核周期已縮短至1個月左右,為現有幾個債券市場中最短;2012年上半年絕大多數公司債利率已具備一定的成本優勢;在投資者構成中,機構投資者占據主導,超過95%的公司債由包括基金、保險公司和券商在內的機構投資者認購,商業銀行也開始進入交易所市場。
建立市場化監管體系
監管部門有關人士表示,公司債券監管體制的指導思想,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例如公司債發行不強制要求擔保;募集資金用途不再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掛鉤,可用于償還銀行貸款、補充流動資金、改善財務結構等股東大會核準的用途;公司債券發行價格市場化,發行價格由發行人與保薦人通過市場詢價確定;可以采用儲架發行制度,允許上市公司一次核準,分次發行,發行人獲得核準后可在兩年內分期發行完畢,但首期發行不能低于發行總額的50%。
此外,監管層將致力于建立以發債主體的信用責任機制為核心的公司債市場體系以及信用評級、信息披露、債券持有人會議、債券受托管理人等市場化的配套機制。
就4月份對債市影響很大的山東海龍債事件,監管部門有關人士稱,要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和投資者識別風險、分散風險和化解風險功能,避免由政府承擔解決償債問題的責任。
就債券發行審核的重點,有關人士分析,股票發行審核的重點是公司的資質、持續經營能力和成長空間,對未來盈利預測、同業競爭、公司治理等指標重點關注;而債券更側重于產品本身,監管重點是產品設計和償債能力、現金流水平,與發行主體未來的報表盈利情況關聯不大,因為即使企業未來虧損,但剔除固定資產折舊、或有費用和損失等因素,公司仍可能有穩定的現金流,可以按期兌付。(程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