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行業:趨勢明朗 機遇凸顯
經驗啟示:以醫保付費機制引導行為模式和價格偏好
我們從用藥結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單純的醫保“覆蓋”無法真正實現“保障”,亟待醫保的付費機制重構,以合理引導醫院的行為。我們從多個經歷了付費模式改革的國家和地區的典型樣本,分析期間醫藥市場的格局演變。
總額預付有望先行,高額品種或首當其沖
我們預計首先推開的將是總額預付/控制,并將對醫院消費形成約束,高用藥金額的藥品首當其沖,可能出現仿制藥的機遇。我們認為能把握這類機遇的企業還需要滿足額外條件:有定價權,比如首仿,或率先建立起“護城河”(品牌和渠道);能維持一支有足夠推廣能力的銷售隊伍(比如產品足夠豐富)。
價格形成機制調整,共同推動藥品、耗材成本化
我們預計針對藥品/耗材的定價支付機制改革有望共同推進:高品質仿制藥未來可能在醫保報銷、藥品定價、招標采購等方面得到進一步扶持;醫療服務項目計價規則變化使普通耗材轉變為醫院成本,醫院將更加關注普通耗材的性價比;高值耗材支付額度受限,可能延續之前的進口替代趨勢。
最終從單病種付費向DRGs逐步演進
我們估計14年以后DRGs等支付模式將逐步成型,醫療機構真正具備自主控費的意愿,前期的分化趨勢加速。我們認為,付費模式改革對產業的影響是延續而遞進的過程,因此,對企業的機遇和考驗將從總額預付開始漸次體現。我們認為這些機遇將屬于:高用藥金額領域的品牌仿制藥,如心腦血管藥(信立泰)、抗腫瘤藥領域、中樞神經用藥(恩華藥業、人福醫藥);2、有較強仿創能力和品牌的國產耗材企業。(瑞銀證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