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競爭下,銀行系投行業務正在經歷大變革。
首先是銀行獲取券商牌照的腳步似乎越來越近。雖然,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從事證券業務多年,但從組織架構調整,到業務方向的重新布局,銀行系投行都在加速拓展。
“券商牌照對銀行的投行業務有一些提升和促進,比如目前受牌照限制的業務,以后就可以擺脫券商通道,但平時我們跟券商投行交集不多,對券商的影響可能比銀行多。”一位股份行深圳分行投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投行架構整合升級
根據金融分業經營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不能參與直接承銷IPO、股市做市商等業務,而這些正是券商的主營業務。不過,直接融資市場的快速發展,也給非牌照類投行業務帶來巨大機會。
在業內人士看來,商業銀行開展投行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具有較穩定的核心客戶基礎,對客戶的了解、關系和服務遠高于券商系的投行業務。其次,銀行具有更嚴格的風險管理體系。
從銀行體系看,五大國有銀行均在香港擁有全資投行子公司。分別是工銀國際、建銀國際、農銀國際、中銀國際和交銀國際。股份行中,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分別于去年11月和今年3月在香港設立了民生商銀國際和浦銀國際,作為投行平臺。而大型金控集團如中信、平安、光大、招商等,均擁有下屬的證券公司。
近兩年,多家銀行從內部架構層面重組投行條線,提升投行部門的戰略地位。而且,長期以來,銀行的投行板塊是公司業務部或資產管理下轄的二級部門。
比如,2013年5月,浦發銀行將原為二級部門的股權與基金業務部與投行部合并整合,組建新的一級投資銀行部。招商銀行去年新成立了并購金融部,對“并購綜合金融”業務采取總行直營模式,由總行專門組建專職并購團隊。
而且,銀行獲取券商牌照的腳步似乎越來越近。探索改革步伐較大的交通銀行,則在2014年年報中表示,將深入推進投行準事業部的體制機制改革。而另有消息稱,交通銀行收購券商牌照正在推進,下半年有望對外宣布。
投行業務分化增速
銀行競相發力的投行業務,目前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債券承銷、財務顧問和結構化融資。而近兩年,股權融資和資產證券化等新興業務也有所突破。
你以為你了解信用卡了,可是實際上并沒有,信用卡隱藏著的潛規則常讓人防不勝防,有時候還會有短信提示“由于還款額統計故障,自動扣款失敗”的鬧劇。
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種類相對而言差距比較大,卡片種類較多的為招商銀行(包括區域聯名卡在內),有200多款,較少的銀行也有六七十款。如果按照平均每家90款信用卡大致估算,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合計的信用卡種類達到2000款。
近期,全國發生多起存款糾紛事件,暴露出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制度執行不力、員工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他指出,盡管不同風險事件的原因不盡相同,但銀行始終要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加強內控建設,及時排查漏洞。
隨著攬儲壓力加大,日前,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陸續將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從原來的11%左右上調至30%,年中攬儲戰提前開打。不過,隨著利率市場化逐漸接近尾聲,大小銀行都未像過去那樣隨著利率上浮上限擴大而“一浮到頂”,而是根據自身情況做出了相對平穩理性的選擇。
昨日午后,盡管大盤跌逾1%,但銀行股再次拉升充當了做多主力。除了消息面上受大額存單政策利好影響以及板塊輪動補漲等因素之外,銀行混改等利好因素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