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貸款快速增加 銀行嘗試服務新模式
中央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五年建設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總目標,各級政府紛紛簽訂“軍令狀”,確保建設任務順利完成。在保障房建設“快馬加鞭”的同時,銀行的保障房貸款也快速增加。
央行數據顯示,去年末,保障房開發貸款余額3499億元,全年累計增加1751億元,占同期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量的50.1%。
盡管如此,保障房項目,特別是作為地方政府建設重點的公租房項目卻由于還貸周期長、收益水平低、信貸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限制因素,很難獲得商業銀行青睞。對此,建行主動探索金融創新服務模式,在信貸支持保障房建設的同時,將業務延伸到公積金項目貸款和公租房租金管理領域。通過存貸業務的有效聯動,對破解保障房“貸款難”問題作出積極嘗試。
積極支持公租房
去年以來,很多銀行在壓縮房地產貸款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同時,卻對保障房貸款積極推動。以建設銀行(601939)為例,2011年,建行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快速增長,年末貸款余額257.30億元,增幅遠高于同期房地產貸款增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建行對保障房實行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建行總行要求,對保障房貸款和房地產貸款區別管理,在遵循商業可持續經營原則的基礎上,支持各類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并積極支持公租房項目建設。
截至2012年3月底,建行已在蘇州、寧波等地對公租房項目發放建設貸款,支持建設公租房房屋1.2萬套。記者走訪了建行蘇州分行,截至今年3月底,該分行保障性住房貸款余額14.46億元,信貸支持建設公租房2559套,經濟適用房1860套,棚戶區改造2402套,限價房15398套。
“貸款難”癥結
另一家國有大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在五種不同類型保障房中,銀行喜歡經濟適用房和兩限房,而公租房和廉租房等出租類項目,因租金低,回收成本困難,又長期占用銀行資金,銀行不愿意大規模介入。”
上述人士表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商業銀行支持保障房建設缺乏政策支持。和小微企業貸款相比,監管部門雖然要求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設,但在政策上卻沒有給保障房貸款像小微企業貸款那樣的優惠。這意味著銀行在進入保障房信貸業務面臨著還貸資金有限、還款周期長的風險隱憂。成都市住房保障中心是成都的保障房建設和融資機構,該中心主任屈強表示:“公租房吸引商業銀行比較難,主因是公租房的租金收益只能覆蓋銀行貸款利息,貸款本金則需要政府把土地出讓金的10%和公積金增值收益用來償還。因此,建設和還款周期都比較長。”
金融創新
不固守傳統貸款模式,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存款、貸款、中間業務等產品組合聯動的深度和廣度,提供全面融資解決方案和投融資顧問咨詢服務,是建行破解保障房貸款風險隱憂的積極嘗試。在支持公租房項目建設時,除提供商業開發貸款外,建行還將業務延伸到公積金項目貸款和公租房租金管理等領域。
建行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公積金項目貸款第一批29家試點城市該行全部取得承辦資格,初步取得85個項目承辦權,累計對66個項目受托發放公積金項目貸款188.76億元。
天津作為29個住房公積金項目貸款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建行是全市獨家承辦銀行。建行天津分行從2008年到2010年,已為5個公積金項目發放貸款16億元。該行相關人員表示:“公積金項目貸款發放后,天津分行沒有把銀行服務僅停留在貸款資金的支用監管上,而是隨著所支持項目的交付使用,把工作觸角延伸到了為承租人提供租金代收和租房保證金等金融增值服務上。” 面對業務需求,天津分行提出了公租房租金和租賃保證金業務產品需求和營銷企劃方案,得到政府部門支持。政府部門又將公租房租金、租賃保證金、租房公積金委托提取等業務承辦權交給了建行。為此,該行開發了公共租賃房租金收繳及保證金管理業務系統,通過發放聯名“公租房龍卡”、電子銀行等手段提升服務效率。(田文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