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只私募發行公募基金或年內問世
陽光私募沖刺公募業務
今年6月1日,公募基金管理業務將向券商、保險、私募及PE等機構拉開閘門,目前,一些私募基金公司正在快馬加鞭地籌備公募業務。北京星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楊玲向本報記者透露,星石將在政策放開后第一時間申請公募業務資格。目前,已確定首只公募產品方案,將是一只追求絕對收益的偏股混合基金,很可能今年發行。而據了解,其他私募機構中,上海景林資產、深圳金中和也有進軍公募領域的意向。
多家私募著手布局公募
“4月在證監會網站上列出了《資產管理機構申請基金管理業務申請材料清單》,星石正在積極籌備,并且星石在近期成立了公募業務部(籌),籌備開展公募業務。”楊玲表示。
據記者了解,目前明確表示將在6月1日之后遞交申請材料的暫只有星石一家。但星石并非唯一一家對開展公募業務表現出興趣的私募機構。據悉,包括上海景林資產、深圳金中和等多家機構都在布局相關業務,并著手搭建團隊。
盡管一些私募對開展公募業務趨之若鶩,但據業內人士猜測,公募業務開閘初期,私募行業暫不會出現蜂擁開展公募業務的現象。根據相關規定,私募基金申請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于1000萬元;第二是最近3年證券資產管理規模年均不低于20億元。
據估算,在已發行陽光私募的公司中,滿足此條件的不足10家。而部分私募也明確表示,暫未打算開展公募業務。上海一家大型私募人士表示,盡管有資格發行公募產品,但短期之內做公募業務的興趣不大,公司將延續現有的投資風格。
來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調查統計也顯示,受訪的V C /PE管理機構中,8.9%的機構計劃在2013年參與公募基金業務,大部分機構仍處于觀望中。
5~10億元左右可覆蓋成本
據部分私募業內人士的反饋,暫時不打算涉足公募,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募業務成本過大。
“一家基金公司如果開展公募業務的話,一年3000萬~5000萬元的成本是需要的。”有基金公司人士稱。而這對于私募機構而言是筆巨款。
對于成本問題,楊玲稱,星石的管理團隊都是出身于公募,對公募業務比較熟悉。經過內部測算,開展公募業務并不增加太多成本,因此也不會對公司的整體盈利水平造成很大影響。
“我們作為私募并沒有大股東的壓力,因此不追求首發規模,重點關注做好業績,再慢慢帶來規模。比如星石的私募產品,首發只有2億元,目前規模已基本穩定在40億元左右。”楊玲透露,根據公司內部測算,公募產品的規模在5~10億元左右即可覆蓋成本實現盈利。
楊玲表示,星石內部并沒有把公募業務和私募業務完全分開,而是在投資流程完全獨立的基礎上,充分共享研究平臺和市場平臺。而一旦公募產品成立,星石將把銷售業務外包給銀行,后臺外包給銀行或券商,主要目的是節約成本。
影響:
或填補絕對收益產品空白
由于與公募基金公司追求相對收益不同,陽光私募向以追求絕對回報為主,市場期待,陽光私募發行公募產品將帶給投資者更多絕對收益類產品的選擇。
據了解,目前,星石的私募產品有明確的“絕對收益”量化標準,旗下產品的長期收益目標為五年期及五年期以上的長期復合年化收益率達到15%之上。“考慮到公募領域中小投資者或將不滿足于年化10%或更低的收益,星石的首只公募產品將依托前述標準做適當放大。” 楊玲透露。
據透露,為達到絕對收益,星石基金經理的權限大小由公司依據投資模型測算出的不同市場情況做統一調整。4月26日,證監會就修訂《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對外公開征求意見,擬將股票型基金的倉位下限從60%升至80%。楊玲表示,為此星石的首只公募產品將申報混合型基金產品。
“如果6月1日馬上開始做,產品今年發出來還是很有可能的。” 對首只公募產品的問世時間,楊玲如是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