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金公司多欲染指行業ETF 小公司難分杯羹
備案制下,基金產品的花樣也不斷翻新。
“量化,系列,分級,發起,將是未來新成品開發的八字方針。”華泰聯合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王群航多次提及。
而今,情況確實在發生變化。
2月25日,華夏基金一口氣發行了5只行業ETF,將分別跟蹤上證金融、醫藥衛生、主要消費、上證材料和能源5個指數,均采用發起式,其股東認購金額不低于1000萬元。
幾家大型基金公司對本報記者透露,公司已有產品里也有行業ETF,只不過還沒有上報,正在找時機發。
“行業ETF就是要幾只同時發,這樣才能享受輪動帶來的利益,只發一只沒啥意思。”北京一位基金人士表示,美國發行的第一個行業系列ETF就是9只同發。
跟寬基指數產品相比,行業ETF更加“細分”,而這兩個字也成為當下基金人士口中的高頻詞匯。除了股票類的行業ETF,實物ETF、債券ETF等方面的細分也在設計之列。
但據本報記者了解,行業ETF是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囊中物,而對一些小型公司來說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行業ETF將成潮流
“備案制下,工具化是一個方向,而ETF就是工具化的一個表現。”北京一位基金人士指出。
早在2010年,基金經理們已開始注意到細分。在此以后的產品設計中,也加強了對特定行業、板塊的投資,各種主題基金層出不窮,但鮮有ETF類的基金出現。
Wind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國內共有ETF數量50只,規模1626億元。其中行業及主題類ETF僅9只,規模僅54億元,且全為單市場產品,遠未成系列、成規模。另外,絕大部分產品更接近于主題類ETF,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業ETF。
多位基金人士表示,行業ETF將會是下一個主要創新品種。
而今,華夏基金5只行業ETF的推出令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據知情人士透露,華夏和上交所合作開發的10只系列指數,考慮到規模和流動性方面,這次用了5個,后續5個可能還會擇時使用。
此次華夏基金五只行業ETF同時發行,也有另一個考慮。在去年的規模大戰中,再加上非公募業務,華夏基金的老大地位已經變得岌岌可危。
因此,在新基金發行的閘門開啟后,華夏的新基金發行節奏也是旁人難及。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月27日,今年發行的新基已達101只,發行新基數量最多的便是華夏基金。今年以來,包括上述5只行業ETF在內,華夏已發行了12只新基金,目前排隊的還有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型和雙債增強債券型兩只債基。
除了華夏基金外,其它大型基金公司也對行業ETF虎視眈眈。
“我們也會推出行業ETF,但可能不會同時發。”南方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此外早在去年,易方達就曾表示將會推出一系列的行業ETF。
小基金公司后繼乏力
但據本報記者了解,行業ETF或只能成為大型基金公司的“囊中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