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競爭加劇 新基發行“冰火兩重天”
隨著越來越多的“搶食者”進入這個已經被業內人士稱為“紅海”的行業,中國的公募基金競爭已經日益加劇。而作為生存之本,管理資金的規模則無疑是“生活質量”好壞的關鍵所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新基金募集的情況發現,可謂“冰火兩重天”。
長安基金第二只基金延長募集
去年下半年才成立的長安基金可謂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新丁。然而在經歷了總經理離職之后,其第二只產品長安滬深300非周期行業指數基金即宣告延長募集期,將新基金公司的生存之艱難演繹到極致。
長安基金昨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旗下第二只基金產品滬深300非周期行業指數經證監會許可,將基金募集期延長7天至今年6月20日。盡管長安基金在公告中稱延長募集期的原因是“為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但是不少業內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都表示,募集資金規模的不理想是延長的關鍵原因。
資料顯示,長安滬深300非周期行業指數正式發行始于今年5月14日,原定的認購截止日為6月13日。在其正式發行的前兩日長安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原總經理曹陽因個人原因離職。而其第一只產品長安宏觀策略首募也只有3.84億份,為去年成立的5家基金管理公司中首只產品規模最小者。
“首只產品規模不理想,再加上管理層動蕩,投資者對于其管理的信心自然會下降,而這種信心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新基金發行規模的不理想,延長募集期可能是無奈之舉,畢竟在去年成立以來的新公司中,長安基金還是第一個延長基金募集期的公司。”滬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而實際上,長安基金并非今年以來第一家決定延長旗下基金產品募集期的公司。記者統計顯示,今年以來,除去長安滬深300非周期行業指數基金以外,還有匯豐晉信恒生A股延長至7月27日,景順長城上證180延長至6月20日。另外,還有4只通過延長募集期才成立的基金,分別是信誠周期輪動、泰達宏利逆向策略、中歐盛世和長信可轉債。
部分公司收錢收到手軟
與上述公司不得不尷尬地延長基金募集期不同,這個市場上依舊有著很多公司日子過得很是滋潤。動輒幾百億的首發規模跟延長募集期,真可謂“冰火兩重天”。
實際上,從上述延長募集期的基金不難發現,多為中小型公司且發行產品多為股票型產品。“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不甚理想,是股票型基金發行十分艱難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公司自身影響力有限,市場認可程度不足才導致不得不延長募集期。”上述公募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
與股基爆冷不同的是,今年的債基則呈現出火熱的狀態。日前,國聯安發布公告稱,該基金旗下的雙佳信用分級債基A份額提前9天結束募集。同樣,今年除了短期理財產品債券型基金百億規模之外,還有6只首募規模超過50億元大關,其中易方達純債券募集規模達到84.01億元。
數據顯示,前5個月共有22只債券型基金成立,合計募資891.8億元,占全部新基金首發規模的48%,債券型基金平均首發規模更是達到了40.54億元;前5個月有52只股票型基金共募資875.03億元,平均募集規模僅為16.83億元。
另外,今年短期理財基金被市場的熱捧程度更是遠遠超出市場和基金管理公司的預期。動輒幾百億的發行規模讓基金管理公司“喜笑顏開”。但是相對于那些發行艱難不得不延長募集期且不知延長之后的成效者,未來的日子將更加艱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