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禁的信用卡非法套現:手機POS機一年賺百萬
“手機POS機,一年賺百萬。”“移動POS機,央行雙重認證,低門檻創業。”從去年起,類似的小廣告泛濫于北京諸多小區居民樓的樓梯間。花樣百出的廣告詞里,無一不標榜著手機POS機辦理業務的低門檻和信用卡套現的可能性。
有業內人士認為,各款火爆市場的手機POS機,可能會成為信用卡非法套現的又一利器。
信用卡非法套現并非新生事物,然而在監管部門不斷打擊之下,類似的情況似乎并沒有減弱之勢,套現的手段也不斷翻新。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我國信用卡壞賬總額251.92億元,較2012年年末新增105.34億元,增幅達71.86%;2012年信用卡新增壞賬為36.28億元,這意味著2013年新增壞賬已接近2012年新增壞賬的3倍。
中國法學會銀行法研究會會長王衛國表示,想要徹底解決信用卡非法套現問題,需要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和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花樣翻新的信用卡非法套現
“我原來也不知道可以這樣套出錢來,后來是看到周圍的朋友這么做,我才跟著學會的。套了幾次,沒什么事。”高凌(化名)是一名從事服裝批發的個體商戶,她和周圍幾個要好的朋友都享受著“套現投資游戲”帶來的“福利”。
高凌介紹,自己曾通過朋友的POS機,把信用卡里信用額度內的資金全部“刷出來”,“我用這錢買了理財產品,不是有一個多月的免息期嘛,只要等理財產品到期后我再把錢連本帶利取出來還上,就沒有問題。一年也能掙不少。”
高凌的套現方式,現在看來已有些“古老”。他們多數利用經營場所的POS機為工具,只需支付一定的手續費,即可完成套現。
中國法學會銀行法研究會秘書長潘修平表示,高凌的做法在生活中很常見,只要他們能在還款期內將錢打回信用卡,銀行并不會追究。
與高凌的“小打小鬧”相比,利用POS機非法套現的情況則讓銀行和監管部門深惡痛絕。
2014年3月,四川省公安廳經偵總隊就破獲一起特大POS機套現非法經營案。
在此案中,一個12人的犯罪團伙通過注冊空殼公司的方式申領POS機,并在完全沒有任何真實貨物交易的情況下,非法幫他人刷卡套現,并借機賺取手續費。
根據警方調查,從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該團伙利用POS機非法幫他人套現超過1.3億元,從中獲利130余萬元。
類似的案件在全國不少地區都曾發生。
除此之外,2013年年底以來,預授權規則帶來的信用卡非法套現風險也不容忽視。
銀聯官網的信息顯示,預授權類業務,是指特約商戶向發卡機構取得持卡人30天內在不超過預授權金額一定比例范圍的付款承諾,并在持卡人獲取商品或接受服務后向發卡機構進行承兌的業務。即先凍結銀行卡內部分資金用作押金,后按實際消費金額結算的業務。
銀行業內人士曾公開表示,此前,開通預授權業務以后,信用卡可用額度能超限15%。
很多人利用這項業務,先往信用卡里預存大量現金,然后刷出高于預存金額15%的現金,從而套現。比如一張信用額度為1萬元的信用卡,持卡人存入100萬元后,信用額度就提升到了115萬元,信用卡持卡人可以利用這個規則,刷出115萬元的額度。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以來,多地發生利用預授權交易大規模套現的風險事件,據銀聯和商業銀行上報的部分省區統計數據估算,涉案金額高達100億元左右。
近日,在杭州就出現了一團伙利用信用卡預授權形式非法套現600萬元的情況。
“這已經形成一個產業鏈了。”潘修平說。
據了解,目前部分銀行已經將預授權交易的額度調整為100%。
從用傳統的假消費套現,到利用預授權規則套現,信用卡非法套現的方式一直都令人防不勝防。
近段時間以來,手機POS機的出現,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給信用卡非法套現市場帶來了“福音”。 所謂手機POS機,是一款移動智能支付終端,集收單、余額查詢、轉賬功能于一體。在收單功能中,該終端既能受理所有銀聯的借記卡業務,同時也能受理信用卡的刷卡交易。
日前,法治周末記者撥通了“小廣告”上專門辦理POS機的機構電話。工作人員在電話中介紹,辦理一臺個人商戶的固定POS機,只需提供身份證和銀行卡即可申領,最快3天,就會有工作人員上門安裝機器。
若想安裝手機POS機,則要在購買機器后,在手機上下載安裝配套軟件。“你要是單筆消費數額不大,固定POS機1400元/臺的那種就可以,手機POS機是1200元/臺。”
這家工作人員自稱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職員,POS機均由第三方支付機構發放,使用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售后服務人員均可幫助解決。
信用卡發放寬松助長亂象
信用卡非法套現案件的多發,正給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和監管部門敲響警鐘。
出現這種情況,究竟是因為發卡行將信用卡大量發給了信用不足的人?還是收單行在安裝和管理POS機時太過隨意?
在潘修平看來,銀行在競爭環境下為了爭搶客戶大量發放信用卡,是造成非法套現的根源。“以我自身而言,當初辦第一張信用卡時,對個人情況的審查極其嚴格,拿卡很不容易。而現在,基本沒人再管了,哪都能辦。我自己就有好幾張,基本用不上。”
法治周末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很多超市、商場門口隨處貼著“辦信用卡”字樣的桌子,三五個工作人員就組成了一個信用卡代辦點。而申辦信用卡僅需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和填寫一份個人資料即可。
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3.91億張,人均持卡量為0.29張。其中北京、上海人均擁有量分別達到1.63張和1.3張,各行之間信用額度也互不影響。這就意味著持有不同銀行信用卡的用戶,其有效信用額度可能遠超其償債能力。
“從上海一中院、二中院給我的資料來看,上海每年信用卡糾紛案件占到訴訟案件的20%以上。我覺得這是個大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信用卡的發卡量太大了。”潘修平建議,“應該恢復之前的擔保制度。”
我愛卡增值業務部總監董崢也認同這一觀點。
“信用卡產業化的發展速度過快,使得信用卡業務的法律規范在制定上處于嚴重滯后的狀態。特別是在信用卡各種問題不斷出現的情況下,中國信用卡產業相配套的法律卻是一片空白。”董崢說,“如果再不健全中國信用卡法律體系,信用卡產業的健康發展將會被束縛。”
同時,董崢提到,部分小微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短期貸款、資金流動緊張也是信用卡套現頻發的一個原因。“銀行放貸審核時間長、手續多,小微企業在短期內需要大量資金時,信用卡套現是較為便利、成本較低的資金來源。”
第三方支付機構難辭其咎
針對潘修平和董崢的觀點,中國政法大學財稅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少軍提出,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對其自身的技術安全和金融風險的監管上都存在漏洞,這也是大規模出現信用卡非法套現現象不可忽視的因素。
“有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對商戶的審查不嚴,任意發放POS機。”劉少軍介紹,“第三方支付的很多人原來不是做金融行業的,缺少金融文化的熏陶,容易出現問題。”
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到,按照相關規定,若一家公司想要申請一臺傳統的固定POS機,需提供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開戶許可證、法人銀行卡和身份證等資料,審核通過后方可安裝。
相比之下,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個人商戶POS機申請業務,則只需一張二代身份證和銀行儲蓄卡即可。
而拉卡拉今年3月推出的售價僅299元的手機收款寶,更是不設申請門檻。用戶只需在購買產品后,下載手機“收款寶”,注冊開通即可使用。“該款個人POS機對申請沒有要求,即開即用。”拉卡拉客服工作人員介紹道。
針對個人能否開通信用卡受理功能這一問題,2012年,央行發布《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明文規定“對使用個人銀行結算賬戶作為收單結算賬戶的個體工商戶,收單機構不得直接或變相開通信用卡受理功能”。
而到了2013年,央行發布《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時,取消了這一規定。
新規一出,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推出個人POS機辦理業務。
“這為信用卡套現行為的多發埋下隱患。”董崢感慨道,“第三方支付機構的POS機申辦流程肯定沒有銀行嚴格。結果就是本來用于方便刷卡消費購物的信用卡和手機POS機,現在可能會變成套現中介的牟利工具。”
“收單市場之前主要由銀聯和銀行負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工作人員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收單業務牌照發放后,我們會將重點放在收單市場。”
據了解,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向其特約商戶收取相應的通道費用。
該工作人員表示,利用預授權業務非法套現案件的增多,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擴張不無關系。“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收單業務,規模擴得大,賺得才能多。這確實存在一定隱患。”
雖然相關法律法規已明確規定了收單機構在拓展特約商戶時應當承擔的責任,但是為了搶奪市場,相關的規定似乎被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選擇性地無視了。
在此前央行發布的《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曾明文規定,收單機構應確保所拓展特約商戶是依法設立、從事合法經營活動的商戶,并承擔特約商戶收單業務管理責任。
《辦法》同時要求,收單機構發現特約商戶發生疑似銀行卡套現、洗錢、欺詐、移機、留存或泄露持卡人賬戶信息等風險事件的,應當對特約商戶采取延遲資金結算、暫停銀行卡交易或收回受理終端(關閉網絡支付接口)等措施;支付機構從事收單業務,存在對發卡銀行的調單、協查和銀行卡清算機構發出的風險提示,未盡調查等處理職責或導致發生風險事件并造成持卡人或發卡銀行資金損失等情況,情節嚴重的,央行可注銷其《支付業務許可證》;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機關。
分析人士稱,雖然第三方支付機構受中國銀聯實時監管,但其發放POS機的程序是否合規、平時對POS機的管理是否到位,銀監部門并不掌握。
這才有了任何人通過各種中介都能輕松辦理POS機套現的現象。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憲鐸分析,目前我國的信用卡壞賬風險仍可控。但業內人士表示,考慮到年前曾出現大批利用信用卡預授權漏洞大額套現的行為,未來整體壞賬金額或將繼續攀升。預授權規則帶來的信用卡風險,或將造成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大洗牌。(見習記者 張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