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家PE被套30億 深陷IPO堰塞湖
“杭州一PE清盤,LP(有限合伙人,即出資者)只拿回投資資金的40%。”浙商創投高級投資經理李軍華近期在微博透露的一條消息,顯示出整個私募股權行業的窘迫。
自去年IPO暫停,PE最主要的退出通道被堵死,投資遲遲不能收回,很多私募機構無法正常運轉,有關PE清盤轉讓的消息不絕于耳。
北京一位私募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到處都能聽到PE清盤或者轉讓的消息,最近我們就接觸了幾家出售的私募。”
在IPO“堰塞湖”中,有多少創投深陷其中,苦苦煎熬?《投資者報》記者統計了363家擬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92家公司獲得PE/VC機構的支持,占比25%,涉及237家PE/VC。
根據統計,237家PE/VC有超過30億元的資金被深套,著名私募達晨創投、中科招商、九鼎投資、紅土創投等投資的多家公司未能上市。蘇州高遠創投被套的資金最多,高達1.3億元。
3個月12單項目轉讓
上述北京私募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中,有大量的轉讓項目。
記者查閱到,去年4月份金交所成立,到去年底一共有9單項目轉讓;進入2013年,轉讓的數量規模開始大幅增長,3個月有12單項目,涉及的領域包括制造業、地產、金融等。
“深圳是私募集中的地方,我們也有聽到清盤的消息。”深圳搏實資本總經理李秉恒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目前真正清盤的還是處于少數,轉讓項目的私募機構比較多。
清科投資機構表示,自2000年以來私募股權投資的項目高達9000多個,經過2009年~2010年的大擴容,仍有超過7500個項目未能實現退出,這些超過6000億元的投資目前仿佛陷入一個巨大的迷宮,難以找到出路。
“自創業板開閘以來,資本市場進入全民PE時代,這些基金存續期短,基本是‘3+2年’周期的基金,這兩年基本上到期。由于退出困難,很多基金項目退出無望,有可能出現虧損清盤的現象,到時候PE市場有可能哀鴻遍野。”上述北京私募悲觀地說,IPO停滯對于私募的打擊非常大,前期私募在投資時,都有一個時間回報預期周期,但IPO的停滯打亂PE的陣腳,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據記者了解,PE模式通常是“3+2年”的模式,收入來源之一是管理費,二是項目退出與LP收益二八分成。如果需要銀行或者第三方募資,第一年的管理費(募資額的2%)交給第三方,管理費只剩下4年,其二八分成部分還要被第三方機構劃分出去。如果是5年的封閉期,私募需要快速地找項目,快速退出,否則很難活下來。
困難已經成為共識。清科集團董事長倪正東認為,大范圍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行業低谷短時間不能恢復,呼吁投資者們要用一顆平靜的心、理性的心去做投資,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理性的發展。
被困PE三招應對之策
對于遲遲不能退出的項目,PE如何應對?
李秉恒告訴記者,一是對于質量良好、能和管理層良好溝通的企業,PE傾向于繼續持有,可以和企業共渡難關;二是企業回購,PE在入股公司前,通常會簽訂對賭協議,來保證PE最低的成本回報。一旦業績未能達標抑或業績下滑,企業應該回購PE手中的股權;三是轉讓股權。
對于PE來說,它產生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給予LP的回報太高。過去黃金年代,新股動輒能有七八十倍市盈率,PE回報率也高達六十七倍,而現在市盈率已經下降到15~20倍,獲得的收益不過五六倍。由于前兩年,很多PE為了募集資金,給予客戶高回報,現在很多都是“賠本賺吆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