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投資大“松綁” A股或迎重大利好
將進一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債券、股權和不動產的品種、范圍和比例的限制,同時允許保險公司委托有關金融機構進行投資。
自4月底正式提出保險投資改革以來,由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主導的這場保險投資新政迅速落地。在多年的審慎經營之后,隨著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全面啟動,終于迎來屬于自己的創新時代。
在周二召開的上半年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項俊波表示,近期將推出《保險資產配置管理暫行辦法》、《保險資金投資債券暫行辦法》、《關于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通知》和《保險資金委托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放寬保險資金投資債券、股權和不動產的品種、范圍和比例的限制,同時允許保險公司委托有關金融機構進行投資。
“上周舉行的主席辦公會議已經通過了這四項政策,這兩周會陸續公布出來。”接近保監會的權威人士昨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項主席動作之快、力度之大是超預期的。”
改變保險經營模式
本報記者獲得的最新征求意見稿顯示,在《保險資金投資債券暫行辦法》中,保監會按照國際慣例,對債券產品進行了重新分類,分為政府債券、準政府債券和企業(公司)債券;并將混合債和可轉債列入可投資品種,實現了對當前債券市場品種的全覆蓋。保監會還將無擔保債券投資比例上限由上季末總資產的20%升至50%。
而在《關于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通知》中,保監會積極鼓勵保險公司介入實體經濟資源,將現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及能源、資源企業的股權,納入了直接投資股權范圍。
按照保監會的思路,由于目前二級市場比較差,保險公司應當抓住有利時機,積極介入股權和不動產,從而以低價獲得優質資產。一位保監會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此舉將推動保險業盈利模式向全產業鏈發展,例如財險公司積極收購4S店,人身險公司進入產業,以及投資農業現代化企業為農險業務服務,整個保險業的生態環境將因此改變。”
在配置比例上,保監會要求保險公司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和相關產品的賬面余額,由兩項合計不高于上季末總資產的5%調整為10%;投資非自用性不動產、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及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合計不高于上季末總資產的20%。
上述權威人士說:“在提高比例的同時,允許通過合并計算增強操作空間,體現了靈活性。某種程度上,實際投資比例是增加了的。”
保監會在擴大投資范圍的同時,還顯著降低了險企投資無擔保債、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不動產的償付能力門檻,由原先的150%降至120%,從而減小了保險業籌資壓力,有利于險企通過增加投資收益提高償付能力水平。
提升保險牌照價值
更令市場注目的是,對于保險資金的運用,保監會擬開放委托投資渠道。根據《保險資金委托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保險資金委托投資人將擴大到券商和基金,而不是僅限于少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具體形式包括定向資產管理、集合資產管理、專項資產管理與特定客戶資產管理。
上述保監會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全國80%的保險公司都是中小企業,讓每一家公司都建立自己的投資團隊,不現實,也是浪費資源,不如開放委托,幫助它們以低成本獲得良好的投資服務。此舉還將對控制著80%保險資金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形成沖擊,倒逼其進行市場化改革,從行業內部走向市場化,增強資產管理水平。
而通過《保險資產配置管理暫行辦法》,保監會將配置能力建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旨在將配置作為保險投資的基點,作為投資收益的主要來源;同時將保險資產分為普通賬戶和獨立賬戶,采取革命性的分賬戶管理方式。
“回過頭來,去年以來,隨著金融業改革力度的加大,整個資產管理領域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證券和基金行業。對此,保險業必須深化改革,爭取更多外部資源支持,否則很可能在下一輪的機會中遭遇失敗。”上述權威人士說。插圖/劉飛
上述權威人士并稱,項俊波新政不僅將提高保險投資收益,更將提高保險公司價值。“去年末,新華保險艱難上市,與當年平安、國壽上市不可同日而語,本身是因為整個保險業在當前形勢下遭遇瓶頸,影響了投資者信心,如今隨著保險創新的啟動,保險牌照的價值將會顯著上升。”
新政籌備多時
需要指出的是,這場投資新政醞釀已久。
在去年8月頒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保監會就初步勾勒了保險投資改革的路徑:整合保險產業鏈,支持保險資金投資養老實體、醫療機構、汽車服務等相關機構股權。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穩步推動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未上市股權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拓寬保險資金運用的渠道和范圍,鼓勵開展資產管理產品創新。
2012年4月底,項俊波在溫州調研時要求進一步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積極探索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和新路徑。
自此之后,保監會對外宣布將于近期出臺投資新政,并公布了十大創新方向:資產配置、委托投資、債權投資、股權及不動產、基礎設施債權計劃、境外投資、融資融券、衍生品、創新產品和托管產品。
與此同時,6月份上半月,保監會分兩批、面向全國151家保險公司資管業務負責人舉辦了“保險資金運用政策培訓大會”,會議期間下發13項投資新政征求意見稿。消息傳出之后,引發保險行業和熱烈關注。
6月29日,項俊波在出席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間隙表示,保險投資規定何時出臺,要充分考慮征求意見稿收到的各界意見,不排除三季度出臺的可能性。
一位壽險公司高管告訴記者:“項俊波沒有食言,新政來得比預期還要快,給出了實實在在的結果,這是對市場呼聲的積極回應,可見監管層真正下了決心。”
在資本市場上,自近期保險投資新政浮出水面之后,投資者在熊市中逆勢看好保險股。統計顯示,自6月11日至7月11日,中信保險指數上漲11.92%,同期滬綜指下跌4.65%,保險指數累計跑贏滬綜指16個百分點。
第二波RQFII潮即將來襲 500億海外資金馳援A
21世紀經濟報道稱7月17日,作為第二波RQFII的首只基金產品,華夏滬深300ETF登陸港股市場,成為首只A股市場以外可直接投資的實物ETF,亦是A股市場以外首只以人民幣買賣的A股ETF。
當日,華夏滬深300ETF開盤參考凈值為24.01港元,高開報24.9港元,不過隨后低走,收于24.2港元,成交量為428萬股,成交額為10337萬港元。
與首批RQFII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產品不同,市場對于第二批RQFII的憧憬在于,其直接投資A股,能為羸弱的A股帶來海外增量資金。
記者了解到,華夏滬深300ETF此次吸金大約37.85億港元,而其RQFII額度為50億人民幣。而更讓市場期盼的是,華夏并不是唯一一家。記者了解到,多家基金公司已在準備RQFII ETF,但尚待和香港證券監管機構進一步溝通,根據產品拿到外匯額度。
今年4月初證監會宣布,允許試點機構發行人民幣A股ETF產品,投資于A股指數成份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并追加了500億元的RQFII外匯額度。這意味著,未來隨著RQFII的陸續獲批,將會有500億海外增量資金可陸續馳援A股。
第二批RQFII起航
華夏滬深300ETF發行始于7月9日,頗受機構投資者青睞,共計吸金37.85億港元,約為31億元人民幣。該基金在獲批之初獲得的額度為8億美元,即最大規模可上摸至50億人民幣。
事實上,今年年初第一批RQFII發行并不樂觀。第一批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不少基金公司迫不及待搶首發,但募集并不理想。當時平均每個基金公司獲得的外匯額度約為11億元人民幣,但不少基金公司最終募集規模并未達到上限,至今仍有結余的外匯額度。
首批RQFII發行完畢后,不少基金公司進行反思。南方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多數基金公司試水時仍采取國內模式,即潛在客戶仍是個人投資者。因為國內基金公司在港知名度尚待提升,因此推廣效果并不理想。事實上,是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為主力軍,因此在此后的RQFII領域設計、推銷新產品上,逐漸向機構投資者傾斜。”
除了機構客戶外,華夏滬深300ETF仍有個人投資者買入。機構客戶通過和華夏基金簽訂協議的券商申購、贖回,而個人投資者則通過二級市場買賣基金。因為個人投資者沒有A股賬戶,對沖抑或套利暫不可達成,因此接近華夏基金的業內人士表示,不排除后期開發相關認沽衍生品。
RQFII潮來襲
除了華夏基金外,其他基金公司仍舊在積極備戰。
記者了解到,和第一批不同,第二批500億元額度的RQFII不會單獨批給各家試點機構,而是由香港證監會批準發行的RQFII-ETF產品共同使用。機構可根據自身產品準備情況及發行情況使用額度。
今年5月初,證監會基金部主任王林表示,第二批RQFII全部是ETF產品,投資標的會選擇大盤藍籌、市場覆蓋性好的指數,如滬深300、中證100、富時A50或MSCI中國A股指數。每個指數原則上只批準一只RQFII-ETF產品。相關產品成熟一只批準一只,避免一哄而上。
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總經理表示,最近將公司的思路確定為重點發展國際業務, 積極準備RQFII,已在開發相關產品,但尚未敲定具體跟蹤指數,所以暫未上報。
與之同時,記者了解到上海某基金公司設計的RQFII-ETF模式和華夏基金滬深300ETF大同小異,預計采取種子基金模式推出RQFII ETF基金,投資者通過券商來完成申購、贖回,投資者并不直接與基金管理人發生關系。
該基金公司已完成產品方案,已提交產品開發意向,同時與香港市場ETF參與的券商確定了合作意向,后期將會擇機上報產品。
此外,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告知記者,目前其RQFII ETF 尚未獲批,但估計拿到批文為時不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