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將迎來新一輪的現場檢查。
今年2月初,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證監會機構部向各家券商下發了一份《關于組織“自查自糾、規整規范”專項活動的通知》。(下稱“《專項活動》”)
該專項活動旨在排查證券公司并購重組財務顧問、公司債、資產證券化和非上市公眾公司推薦業務的普遍問題和潛在風險。
如今,專項活動自查部分結束。記者從部分券商處獲悉,針對自查部分總結報告,監管層選取部分券商進行現場檢查的工作。
全面業務篩查
根據《專項活動》文件顯示,將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組織證券公司開展自查,二是實施現場檢查,三是督促證券公司整改。
自查階段,監管層要求各地證監局應于3月31日前完成對證券公司自查情況的總結報告并報送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報告應包括自查工作組織和開展情況、證券公司自查情況和效果、是否建議對證券公司進行現場檢查等。
目前自查階段結束,開啟了現場檢查的階段。記者了解到,此次現場檢查是由異地證監局來執行現場檢查工作,檢查人員從當地的中介機構抽取。
“這樣的考慮,監管層還是希望更夠更加細致地執行現場檢查工作,從檢查現場情況來看,確實起到了這樣的效果。”6月14日華北地區一家被抽查券商的人士告訴記者。
此次檢查的范圍仍和自查階段一脈相承。即券商2015年和2016年完成的全部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財務顧問項目、資產證券化項目、公司債券項目,包括取得核準批文(無異議函)、審核(審查)未通過、終止審核(審查)的項目。
另外,新三板推薦掛牌業務,記者了解到檢查范圍此次并不是此前規定的由券商自行選取部分自查項目,而是由檢查方抽取。
根據這一檢查范圍,除了投行保薦業務外,各家被抽中的券商將面臨非常全面且嚴格的業務篩查。
“上一次自查的工作量不小,涉及到的四項投行業務盡管每年分別都有一定的檢查,但毫無疑問這次的檢查范圍又再次擴大,將此前終止的項目也包含在內。相應這次檢查組的工作量也不小,項目組的檢查周期差不多在三周左右。”前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
監管層在此前的文件中強調,對證券公司在自查過程中主動報告和切實整改的問題,可以從輕處理,如不屬于違反《證券法》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可以免于處罰。
但另一方面,對自查中未主動報告,監管部門在現場檢查或將來發現的問題,從嚴從重處理。
“一些被抽中進行現場檢查的公司中,就我了解2015和2016年兩年,尤其是2015年,券商各項業務都在快速發展,尤其是公司債和新三板兩項,業務飛速擴張的背后無疑是內控制度相對的放松,因此此次檢查或可能發現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6月14日滬上一家中小型券商投行部的負責人在同記者交流時分析到。
監管常態化
2016年中旬,證券行業感受到了新的監管力度。證監會提倡的從嚴監管,依法監管和全面監管都如實反應在了對行業的監管上。
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2016年下半年開始,證監會就組織了投行業務專項檢查,“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回頭看自查,以及包括此次《專項活動》在內的數次檢查。
在這些檢查中,有全面系統的檢查,也有針對某項業務的專項檢查。
如6月13日,便有消息稱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會同北京、上海、深圳證監局對部分證券公司為客戶提供專業化交易系統(PB系統)服務展開現場檢查,發現個別證券公司存在一定的合規問題及風險隱患,相關證監局對此采取責令整改并暫停新開PB賬戶系統3個月等行政監管措施。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梳理,證監會目前搭建起了一套常態化的監管體系。具體而言,自查先行,隨后根據自查匯總的報告有的放矢地進行抽查或者現場檢查。
去年非公部在新三板投資者適當性上的監管工作便是較為清晰的代表。在所有券商匯總了自查數據后,非公部根據自查情況繼續組織檢查工作,最終對5家券商做出了嚴厲的處罰。
其次是,以地方證監局為代表的派出機構作為日常檢查的環節。去年以來,各地證監局以區域為范圍也實行了數次針對業務或者針對行業的核查。
如今券商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監管核查也將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去年以來,核查常態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證券公司也要熟悉和習慣這樣的監管新環境,從而降低因為不適應而帶來的執業成本。”前述滬上券商人士分析稱。
監管部門近期向多家券商同時發送的《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征求意見稿)》顯示,2016年開始執行的“全面風險管理”首次被寫入評級意見稿中。
盤面來看,券商股集體大漲,另外保險、迪士尼等板塊也漲幅居前。各大板塊幾乎全線上漲。
2015年,券商平均營業收入131.12億元,同比增長159.75%;平均凈利潤59.44億元,同比增長179.85%。2014年,19家上市券商母公司營業收入達到1002.98億元,同比增長64.81%;凈利潤達403.48億元,同比增長105.48%;平均凈利潤21.24億元,平均利潤率達40.23%。
由原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指揮“救市國家隊”,已有6家券商被立案調查。
數據統計顯示,目前11只“進取級”產品單位不足0.5元,最低為0.0001元。
國泰君安發布公告表示,公司將按照2015年7月31日凈資產的20%出資投資權益類證券,并相應提高自營業務規模。國泰君安并非孤例。盤后,中信、海通、招商、廣發、東海等多家券商陸續發布增加自營頭寸的公告。
統計顯示,27家券商去年職工平均薪酬為26.30萬元(非上市券商員工人數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其中興業證券、國泰君安、中信證券、廣發證券、華英證券等5家券商去年職工平均薪酬超過30萬元。
11月24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公告稱,獲準10家證券公司開展互聯網證券業務試點。10家券商為財富證券;財通證券;德邦證券;東海證券;方正證券;國金證券;國元證券;長江證券;招商證券;浙商證券,這10家券商也成為第三批獲批試點券商。
具體看來,18家上市券商中9月份營業收入增幅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光大證券、西部證券、太平洋證券,營收分別為5.996億元、2.77億元、2.08億元,環比增長313.13%、122.82%、104.16%。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14日,18家券商前三季度累計實現營業收入約557.33億元、凈利潤231.1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32.66%、50.85%,累計業績增速持續擴大。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8月12日訊,大智慧通訊社獨家拿到的8月7日印發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港股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顯示,投資者應當根據港股通投資者適當性條件及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定是否參與港股通交易,應該遵循買者自負原則。
去年券商全資或控股的66家期貨公司共實現凈利22.21億元,占156家期貨公司凈利總額的62.22% 在金融期貨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券商系期貨公司的優勢更加明顯。
5月23日,一份上證所向所有券商會員單位發出的《通知》曝光了港股通推出的時間表。內地的大券商多在積極開展工作。
證監會近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證券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中稱,支持券商開展大宗商品期現貨交易。這意味著券商參與商品期貨市場將得以“松綁”。有期貨業人士認為,這對期貨市場是一大利好,但由于在商品期貨交易上經驗不足,券商或將姍姍而來。
多位券商人士認為,新的創新大會將契合新“國九條”,相比去年,今年創新力度將有大的突破。“私募市場和財富管理是兩大可能出現較大突破的板塊。”
如何實現證券資金賬戶的支付功能,已成為當前各券商探索的重點。據了解,券商資金賬戶欲實現消費功能,僅能通過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實現,其中光大證券(11.66, -0.07, -0.60%)(601788.SH)去年與銀聯在線的合作開業內先例,但該模式亦未被業內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