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解碼三季度經濟:三大驅動力造就三“穩”局面
圖為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回答記者問題。中國政府網 朱鵬 攝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介紹201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并答記者問。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7%,其中,三季度增長7.8%,比上半年回升0.2個百分點,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的趨勢。
在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在中央“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三季度經濟增速出現回升,經濟結構與增長質量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針對經濟增速回升的動力,盛來運表示,首先得益于國務院及時創新宏觀管理方式,明確調控區間,這對引導社會預期、增強企業的發展信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從一季度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有序地圍繞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經濟平穩運行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前三季度經濟運行關鍵詞:三“穩”
盛來運用12個字概括了前三季度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升、穩中向好”。
據統計,前三季度GDP增長速率分別為7.7%,7.5%和7.8%,基本上維持在0.3個百分點之間波動;此外,除9月份CPI稍微超出3%以外,其他各月物價指數基本在2%—2.6%左右的區間運行。盛來運指出,從數據上看主要指標均在預期的合理目標區間之內,波動幅度不大,這表明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態勢總體平穩。
此外,在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動下,三季度GDP增速比上半年回升0.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半年加快0.8個百分點,一系列數據表明,三季度經濟出現積極變化,實體經濟實現“穩中有升”,盛來運指出,投資、消費、出口這些關鍵指標都有所回升,市場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盛來運指出,經濟發展同樣呈現出“穩中向好”的趨勢,主要表現在社會預期積極向好,結構調整穩中推進,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三個方面。他分析,PMI連續三個月回升,表明在中央宏觀政策導向下,社會預期趨于穩定,企業信心回升發展積極。
此外,從地方政府到企業層面,調結構、轉方式的認識逐漸統一,盛來運指出,“在產業層面上出現了一些分化,新興產業增長的速度要遠遠快于傳統產業”。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將改革重點鎖定鋼鐵、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體現了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決心。
盛來運同時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也有所提高,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在發生積極變化,即使經濟增速有所波動,但內在的結構與其增長的質量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方面,前三季度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45.9%,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是55.8%,拉動GDP增長4.3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增長貢獻率是-1.7%,拉低GDP為-0.1個百分點。
宏觀經濟回暖驅動力:三因素助推
在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第三季度經濟增速達到7.8%,比第二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盛來運表示,拉升經濟回暖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國務院創新宏觀管理方式,明確調控區間,對引導社會預期、增強企業信心產生了積極作用。
其次,從一季度開始中央圍繞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經濟運行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盛來運分析,“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的行政體制改變為企業經營創造有利環境,激發了民營企業的投資活力;加大棚戶區改造,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寬帶中國’戰略等措施,都有利于調動和激發內需潛力”。
此外,國外經濟復蘇、企穩好轉也對我國經濟產生積極的作用,不少發達經濟體從二季度開始緩慢復蘇,對我國擴大出出口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拉動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濟發展總體“穩中有升”,但9月份部分宏觀經濟數據仍然出現回落。對此,盛來運表示,盡管9月份有些指標數據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不大,并且指標數據本身水平不低。
盛來運解釋稱,盡管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但是10.2%的增速依然是今年以來的次高增速。此外,他指出,部分指標同比增速回落也受到季節性因素、氣候因素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
在談及對于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期時,盛來運表示,盡管國內外經濟環境仍然存在不少不穩定因素,內部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也需要一些時間化解,但他仍有信心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宏觀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運行,“當前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還是比較強,我們有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潛力和條件。”
他指出,支撐經濟運行的基本動力較強,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的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措施,仍然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
未來物價走勢預期:CPI上漲壓力可控
國家統計局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CPI)同比上漲3.1%,較前一個月擴大0.5個百分點,更是突破了3%的溫和通脹水平“警戒線”,引起了不少擔憂。
盛來運分析,9月份物價的上漲有特殊的季節性因素、節日消費因素和氣候變化因素,特別是部分地區澇災、旱災影響了一些產品的生產供應。他表示,冬季食品的生產受季節性供求影響,仍然會對CPI的上漲產生一定壓力,但從總體來講,仍然具有保持物價穩的條件。
首先,今年糧食豐收,庫存充足,糧價具有保持穩定的條件和基礎,對其他農產品價格的穩定也會產生重要的支撐作用。此外,現在絕大多數的工業品供過于求,工業品價格在低位運行,對CPI傳導的壓力較輕。
他同時強調,目前經濟增長趨于穩定,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矛盾關系相對穩定,由于目前不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總需求的上升對物價上漲的壓力相對來講也不是很大。
盛來運說,“1—9月份CPI的平均增長2.5%,全年調控的預期目標是3.5%,在上述有利因素的加持下,即使后幾個月CPI同比增速偏高,完成全年目標應該不存在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206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同比名義增長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去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速度一直在9.6%—9.8%之間,今年從一季度開始就在6.7%、6.5%、6.8%當中徘徊。
對此,盛來運回應稱,收入同比增速的放緩跟經濟大環境具有相關性,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的同時收入增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此外,收入是經濟增長的滯后反應,“前幾年經濟高增長的時候,收入增長比較快,這幾年經濟增速在回落,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在收入上體現出來”,盛來運分析稱,這是今年收入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比增速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穩步推進,不少農村人口轉移進城,這類人群在農村是高收入階層,但在城鎮的收入就相對偏低。“分母擴大,分子沒有同步擴大,一定程度上對數據也會有影響”,盛來運表示,盡管如此,政府仍然很重視提高低收入階層轉移性收入的比重,通過提高退休人員工資,提高最低工資的標準等措施,對保持收入的穩定增長還是產生了積極作用。(記者 萬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