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0日 11:50
來源:映象網-新聞廣播
從“大學生”、“村干部”,變成了如今的“村里人”,蘭考80后“村官”溫振用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學生”到農村帶頭人的轉變,樹立了新時期帶民致富的榜樣。請看系列報道《焦裕祿精神在蘭考》第四篇《春風化雨的榜樣力量》,由河南臺記者譚可、栗鑫、張海鋒采制。
“現在多少度啊這里邊?溫度我感覺還是有點低。——這現在溫度有十七八度吧,今兒沒太陽。——你看這小瓜。這倆瓜都沒了。這也有?!颐共。驗檫B陰天,不見陽光,這里邊濕度又大,溫度上不去。天好就慢慢過來了?!?/p>
在蘭考縣胡寨村后的溫室大棚里,村黨支部副書記溫振正和村民王繼偉研究著黃瓜苗的長勢。1986年出生的溫振,1米85的身高,600度的近視眼鏡,一身沾泥帶土的勞動服,斯文的氣息之下全然一副農民的打扮:“第一天下村,我們老支書接我的時候就開了一個農用三輪車,咣當咣當接到村里邊。我穿的是一個T恤,職業裝,皮鞋、褲子,到村里邊那種眼神不對勁。從第二次下鄉,我把我那身行頭換了,換了一身能夠勞動的服裝。”
6年前,溫振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成了儀封鄉胡寨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故鄉根,農業情,身為蘭考人的溫振想用自己所學幫村民致富。最終,農業大學的求學經歷讓溫振選擇了發展大棚蔬菜。為了消除群眾的疑慮,溫振貸款5萬元,開始了自建大棚的實驗,這段經歷讓胡寨村民王繼偉很感慨:“有時候甚至泡個方便面啊,拿個饅頭,有咸菜,能吃飽都中。一般從大學校園畢業以后,你叫他到農村,潛下來很難,一般都會待不了多長時間,都會撤。他愿意扎根這個地方,愿意吃苦,愿意領著干,這是很難得?!?/p>
一年時間過去,溫振的蔬菜大棚在艱辛付出之后迎來了收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溫振的成功消除了村民們的疑慮,胡寨大棚的數量也從最初的1個發展到現在的56個,成為蘭考有名的蔬菜村。村子有了致富門路,一批在城市打工的年輕人也選擇了回村發展:“都像這一樣,投入就是幾千塊錢,不到一萬塊錢。它的產值就是四五萬塊錢。那一種,比這稍微長一點,產值就是7萬塊錢。08年實驗成功以后,回來十來個年輕人,現在有幾十個?!?/p>
蔬菜大棚的成功,堅定了溫振扎根農村的信念。在他看來,農村從來不缺乏致富夢想,村民最需要的是領路的榜樣。2012年,溫振又聯合其他3名大學生村官,在昔日黃河故道的毛古村流轉承包土地512畝,做科學種田示范,帶領群眾走農業產業化道路。
三月的春風掠過田野,焦裕祿改造過的黃河故道如今已然一片蔥綠麥浪。空曠的麥田里,佇立著幾間醒目的簡陋板房,這是溫振和他的村官伙伴們農忙時的住處。春風拂動中,毛古村民李忠良又用他喜愛的打油詩表達著對這些“年輕榜樣”的喜愛和期望:“今年我已七十五,又見一件新事物,四名大學生流轉土地五百畝,傳輸種植新技術。黨中央發號召,指明創業路一條,他們沿著金光道,繼續奮勇向前跑,所有大學生青年都這樣干,實現小康社會并不難?!?/p>
相關新聞
更多>>